公衛歲月(2005年-2012年)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:
三、防疫醫師獵才計畫甄選面試
作者:吳聰賢醫師
我被引入應試桌前,我的前面坐一整排人,約7-8人,疾管局施副局長文儀坐正中央,應是面試主持人,也由他最先發言。施副局長簡單說明考試規則:「時間總共10分鐘,先自我介紹一分鐘,然後甄選口試委員每人提問一問題,以一分鐘時間回答,接著抽試題,拿到試題後,先用英文唸一遍,然後用中文翻譯出來。」
甄選口試委員包括台灣北、中、南、東等4區指揮官,全員到齊,有李仁智主任、王任賢主任、張上淳主任、某不知名主任,分別是慈濟醫院胸腔科主任、東區感染症防治醫療網指揮官;中國感染科主任、中區感染症防治醫療網指揮官;台大感染科主任、北區感染症防治醫療網指揮官;成大感染科主任、南區感染症防治醫療網指揮官。
其他數人應是疾管局內部的人事、政風等督核長官。以下是我的自我介紹:我簡單自我介紹,我是彰化縣衛生局疾病管制課長吳聰賢醫師,我以前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。不要叫我吳課長,叫我「吳鐵人」,因為從彰基時代到衛生局時代,我的綽號就是「吳鐵人」。我母親的教誨「做不會死」,所以任何事情我都是搶著作,第一個作,例如今天早上,我七點半就來疾管局,我也是第一個抽籤。
我來時,邱科長看到我,問我爲什麼這麼早來?其實,從彰化市大竹區衛生所主任到衛生局疾病管制課長,我都是第一個進辦公室,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。我對工作很有熱誠,隨時能投入我的工作,我把生物恐怖戰當成第一志願,除了熱誠外,凡是別人不要的,我就是搶來作。
我的口頭禪是「課長給您靠」,不管您是衛生局或衛生所同仁,還是消防局、醫療院所醫護人員,或者是病患、家屬,如愛滋病患等,我這個課長就是給您靠的。彰化縣131萬人口的生命掌控在我手上,因為我是彰化縣傳染病通報系統的唯一的單一窗口,92年SARS期間,我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,93年春節,大陸、香港、澳門入境旅客發燒主動監測,我在十天內一個人獨自打了5000通電話,我就是「吳鐵人」。
我每半年要出一本書,我到目前總共寫了九本書,我用標楷體10號字體,每本有30萬個字,這裡就有270萬個字。我喜歡流行病學、統計學,我寫的文章都會e-mail給各衛生局所同仁,包括中國醫藥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的老師、同學,我就是中國環境醫學研究所畢業的,我有取得碩士學位。流行病學和統計學,我從第一講寫到第五講,總共有5萬多個字,結果,研究所的學生沒有經過我的同意,把這5講彙整起來,印了一本書當作課外講義。
我對傳染病防治很有興趣,美國CDC網站的Emerging
infectious disease,我幾乎每期都download和列印下來,我曾經每個句子、每個字,全文翻譯出十幾篇文章,包括cat scratch disease、norovirus、Q fever、B virus,還有勾端螺旋體病等,每一篇文章我e-mail給大家看。
施文儀副局長接著發問:「你為何要應徵防疫醫師?為何不留在衛生局的工作崗位上求發展?」我做如下答覆:簡單一句話,我目前在爲彰化縣公共衛生立傳記,我希望更進一步,能爲全國公共衛生立傳記。我每天寫1000-2000個字的防疫工作日記,例如署立彰化醫院爆發的norovirus疫情,我就有記載下來,寫在著作裡面。
施文儀副局長又發言:「衛生局葉彥伯局長對結核病防治有他的一套理念,他與前任局長差別在哪裡?」我做如下答覆:簡單一句話,就是醫師與非醫師的差別,醫師有醫師的專業,他所理解的層面和範圍是不同的,但前任局長亦取得美國霍普金斯學院公衛碩士學歷,也有其獨到的公衛概念,兩人各有所長,也各有所專。
葉局長對結核病防治確是有一套,他的理論基礎是服藥期間至少需有四次驗痰,每次驗痰需採三套,因為牽涉sensitivity、specificity的問題,如果採三套痰,其sensitivity才能接近100%。葉局長這套理論我徹底領悟。某次中區防疫會議,原本邀請葉局長專題演講結核病防治策略,因縣府召開會議,局長無法分身,指派我去會議上報告,我把葉局長的理論基礎完整的闡釋。
施文儀副局長再次提問題:「你走了以後,彰化縣131萬人口怎麼辦?一夫當關萬夫莫敵,在防疫工作是行不通的,有哪些工作是需要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?你對院內感控瞭解多少,你所受的訓練足堪重任嗎?」
這些問題很犀利,好像揮刀砍來,不留餘地,不易回答,且語帶批評,可見我前面講的話露餡,被抓到把柄。事後回想,他可能怪罪兩點,「彰化縣131萬人口的生命掌控在我手上,因我是彰化縣傳染病通報系統的唯一的單一窗口」;「我是93年春節,大陸、香港、澳門入境旅客發燒主動監測,我獨自一人硬撐10天打電話追蹤」。
我講話錯誤,自有應得,這是敗筆。前者我誇大其詞,且沒講清楚,其實,我不是彰化縣傳染病通報系統的唯一單一窗口,另有第一線連絡窗口,我屬第二線連絡窗口,第一線窗口由4位同仁輪替,第二線窗口則是課長獨撐,任何人不擔心電話找不到我。至於春節期間,課長親自坐鎮辦公室打電話確是實情。我過度宣揚自己,也壞了自己,防疫工作我應該多宣揚團隊合作,其重要性更勝於個人單打獨鬥。
我故意忽略前面兩個問題,不回答,也不碰觸,因再多的解釋,全是多餘的。簡短答覆如下:院內感控方面,我不敢自誇所受的訓練足堪重任,然而我10年的防疫工作經驗彌足珍貴,在院內感控方面足夠發揮,同時,在疾管局第三分局李翠鳳分局長,以及王任賢指揮官的指導下,總能配合防疫政策,有所本與有所長地盡力於院感工作。
除了施副局長提問題外,唯一提問題的是東區的李仁智指揮官:「我們有沒有見過面?最後一次見面在哪裡?」這不是問題,沒有半點定生死、頡難的意味,僅是客氣地話家常,寒喧話而已。經過施副局長責難,我的氣焰與氣勢盡銷,有如洩了氣的皮球,膽破了,精氣神也散了,我僅能懦嚅地回話:「見過面,在署彰的負壓隔離病房的開幕儀式上。」
多年的處世為人經驗,我逐漸洞悉人性,「盡講好話,謙恭有禮」,僅能博得「好好先生」封號,並無法獲得別人的懼怕與尊敬;「言語犀利,批評責難」,背後可能招受厭惡與抵制,卻能贏得看重與尊崇,至於如何減少排擠,就看個人能耐,兩者如何協調與互補。
最後,抽試題,用英文唸一遍,然後用中文翻譯出來,草草結束此次面試。我有如卸下重負,卻也卸下氣焰與氣勢,變成一具空軀殼,一隻鬥敗的公雞,落寞地離開疾管局大門。在疾管局的廁所內,又遇到台中縣的某衛生所主任,他詢問我考試方式,一邊誇獎我:「你表現不錯,學經歷也不錯,又是專門做防疫的課長,應該不會有問題。」我懶得回答了。
【註記】94年4月15日,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假林森辦公大樓,舉辦「防疫醫師獵人計畫甄選面試」,面試主持人是疾管局施副局長文儀。這篇文章是甄選紀實,包括出題方式與我回答的情形。各大學研究所甄選口試也不過如此,此篇紀實應有助於我兒子與一般學子的應試。
此次面試,我表現不盡理想,最大的敗筆是無法暢所欲言。施副局長開宗明義,挑明「面試時間總共10分鐘,自我介紹1分鐘,口試委員提問也只能回答1分鐘」,此項規定造成我心理極大壓力,一面希望有所發揮,另一面又顧忌逾越時間,限於兩難間,以致畏縮與詞不達意。如何在簡單時間呈現自己、發揮自我,是當下年輕人應深思與學習的。
例如,一篇HIV/AIDS相關論文,內容不艱澀,僅是一般性概念,我從事愛滋病防治工作,早已了然於心,我卻除了唸一遍與用中文翻譯一遍外,顧忌著時間,不敢額外加入自己的觀點,以便將文章內容突顯得更精確,僅是呼攏而過,空蕩蕩的缺乏內容,對我來說,它造成挫折,也感覺遺憾。我連5成的實力都沒有發揮。
當考完試,以我防疫課長經歷、公衛碩士學歷,我自覺成敗應各佔一半,若果失敗的話,年齡會是最大的戕害。30餘名應徵防疫醫師考生中,我年紀高居第二,54歲高齡,雖未齒搖,卻也髮蒼,僅次於台中縣某鄉鎮衛生所主任。我看盡身旁男男女女年輕的晚輩,盡是30郎當歲,不得驚覺時光不我與。
其實,年齡是重要考量外,專長也是決定勝負之鑰。我自忖有10名防疫醫師要錄取,總不會有10名感染科專科醫師來應考吧?大醫院的臨床感染科醫師來應徵防疫醫師幹麻!薪水沒有比較高,失去了臨床舞台,且妾身不明,他們不是首長,也不是科室主管,當然也不是業務承辦人,僅是新體制下的專業研究人才,到底要受誰指揮?
我判斷錯誤,疾管局採寧缺勿濫方式,10名防疫醫師無法一次錄取,卻分次招考,多次甄選進來,他們都是內科系出身,不是感染科醫師、小兒感染科醫師,就是胸腔科醫師,前者有利於傳染病的防治,後者則是結核病之防治。為避免牴觸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的就業歧視,疾管局廣發英雄帖,卻造成應試人員往來奔波與資源浪費,應該昭告天下:「招募35歲以下感染科專科醫師」,願者上鉤。
事後回想,施副局長的疑問,「你對院內感控瞭解多少,你所受的訓練足堪重任嗎?」似乎已透露玄機,他們要的就是感染科醫師。防疫醫師之工作範圍,難道僅限於院內感控嗎?每家醫院均成立院內感控小組,層級甚至拉到院長或副院長,屬於臨床感染科醫師的工作範圍,防疫醫師僅是站在督核的立場,非指揮與發號司令者。
至於,醫院外之社區疫情的防範、圍堵與消弭,才是防疫醫師之所長與該管之業務。以92年SARS為例,決戰境外,邊境圍堵、社區防疫之失敗,疫情蔓延至醫院,再從醫院流竄至全國各大醫院,以致台灣度過漫長的SARS風暴。此上述闡釋,若把防疫醫師單獨定位於院內感控,未免失之偏頗!
另外,除了李仁智主任外,沒有半個指揮官再提問題,可見大家心裡有數,我不是他們獵才的對象。以感染科主任立場,當然挑選感染科醫師,早知是各區感染症防治醫療網指揮官當口試委員,我不會參加考試,雖不用報名費,卻請了兩次休假,虛耗於南北奔波,削減氣焰與氣勢,戕害自信。
疾管局第3分的第二位防疫醫師,名叫魏嵩璽。96年5月7日,彰基通報78歲高齡老婦不明原因發燒死亡案例;96年5月23日,彰基與明德醫院之院內感控查核;96年7月11日,彰基林昭仁醫師症狀通報疑似H5N1流感案例;96年8月9日,社頭鄉某創意生活發展協會,爆發百日咳群聚確診案例等,我與魏醫師有過數次接觸機會。包括總局的2個月在職訓練,魏醫師進入衛生單位不到半年。不知防疫醫師流動性如何?
於今回想,慶幸自己沒有錄取防疫醫師,否則南北奔波,備極辛苦,先至台北疾管局在職訓練,再調派各分局,誰也難肯定能回到住家附近的第三分局。工作方面,疫情發生時,隨時搭公務車,奔於途、忙於道,奔馳於台中縣市、南投縣與彰化縣之國道、省道與鄉道間,已非高齡之我所能承擔的。(94年4月15日完稿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