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公衛二十年歲月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
九十四、男女都被小咬騷擾
作者:吳聰賢醫師
105年7月2日,週六,北疆行,第七天。何謂「小咬」?是當地人對它的俗稱和暱稱,不知何學名。它屬於小型昆蟲,應該不是叮人,而是咬人,故名。身長2-3厘米,透明翅膀,會飛,但不善飛,傻呼呼,不會因外物靠近,而驚嚇飛走。外型酷似小型蒼蠅,絕非蚊子,沒有針狀口器。據說,主要生長於額爾齊斯河沿岸,至於其生態為何?導遊沒說,大概也不知。
沿路,某沙灘車營業點,停留上衛生間時,首遇此小昆蟲。它們直往臉上撲,讓人不舒服和討厭,雙手不時往臉上揮,但趕不走,趕了又來,屬騷擾性昆蟲。因不叮人,勉強忍受,隨它去;但不少人,則落荒而逃。
直到,來到「五彩灘」,才驚覺小咬的可怕。小咬可說成千上萬,不!該說成億上兆。它們鋪天蓋地,半點也不停歇,直往臉上、身上撲來。數量太多了,不是一隻、兩隻,也不是十隻、二十隻,而是上百隻,往臉上猛撲,揮不去,趕不走,一手打死十隻也沒用。它們似千軍萬馬,生死置之度外,奮勇往前衝。可怕的,它們是會咬人的,不少遊客,不敢多停留,拍完照,到此一遊,即刻閃人離去。
現場,有賣附面紗的帽子,一頂十元人民幣,面紗將整個頭部包住,避免小咬附著咬人,但效果有限。為何?面紗下緣有彈性帶子,戴上後,彈性帶子可輕微勒住脖子,將整個頭包住,但隨著身體移動,和頭部轉動,脖子下緣會露出來,包不住,小咬仍會往脖子鑽,又痛又癢,不勝其擾。
在台灣,我曾見過帽子附加大型面紗,可以罩住整個身體,等同蚊帳。此裝備是旅客從東南亞旅遊帶回國的,該地登革熱、瘧疾肆行。現今,又增加茲卡病毒感染症。泰國某省份,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散在病例,也是斑蚊為傳播媒介,婦女有高機率生下小頭症嬰兒。連從事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的我,都覺得可怕,遑論一般人?因巴西正流行茲卡,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世運停辦或延期,巴西不接受,仍硬撐著,不知會如何收場?
慶幸的,小咬不是蚊子,據說不散播傳染病,不似埃及斑蚊、白線斑蚊,會引起登革熱、屈公病、茲卡病毒感染症;不似三斑家蚊、環紋家蚊,會引爆日本腦炎;也不似矮小瘧蚊,會引發瘧疾。不過,被小咬叮咬,真的不會引起各類傳染病嗎?希望不會,也應該不會,否則是世界頭條新聞,中國要掩蓋,也掩蓋不了。當地會採化學防治法,噴灑殺蟲劑,有短期效果,可暫時控制小咬數量,但僅是治標,並非治本。
彰化八卦山台地,山腳路沿線一帶,包括彰化、花壇、員林、社頭、田中和二水等鄉鎮,尤其八卦山、虎山巖和清水巖等景區,小黑蚊尤其猖獗。也是騷擾性昆蟲,被叮咬後,特癢、特痛,抓搔後,常併發皮膚細菌感染,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;也是居民和遊客常投訴的問題。不僅彰化,台中、苗栗、南投等縣市,也遭干擾,是中央與地方政府,要面對的考驗。每年夏季都得面對,年復一年,花大錢,產官學介入,仍然束手無策。
往年,小黑蚊議題,中央由環保署主政,兩年前,行政院會裁示,改換農委會。當然,地方政府主辦局處,也由環保局移交給農業處,農業處可憐,搖頭嘆息,無錢無人,如何推動業務。不管多艱難,豈能不承擔這燙手山芋?衛生局也是協辦單位,雖非法定傳染病,因與登革熱掛勾,首長裁示,主辦科室為疾管科,於是,成了我的主辦業務。
小黑蚊是俗名,它不是蚊子,學名是台灣鋏蠓,不散播傳染病,但被叮咬後,騷癢難當,常抓破皮,合併皮膚細菌感染,引發皮膚潰爛,和形成疤痕。小黑蚊是環境問題,幼蟲生長於潮濕的苔蘚地,無法根除,防不勝防,只能消極地,鼓勵穿長袖衣褲,及塗抹防蚊液,聊以安慰。
台灣醫療院所,常通報境外移入登革熱,衛生單位即須介入相關防治措施,包括疫情調查、密度指數調查、孳生源清除、化學噴藥防治等。我們發現這些個案,不少是前往東南亞當地,如緬甸、泰國等,從事宗教性志工活動。當個案仍處於病毒血症期,發燒前一天至發燒後五天,共七天的病毒血症期,會經由蚊子當媒介,散播登革熱,此時,衛生單位會要求個案,睡蚊帳內,不准外出,決不能讓蚊子叮咬等。如果,台灣有販賣蚊帳式帽子,個案就不用24小時,全天待在蚊帳裡頭,多好!
民國104年,登革熱在南部大流行,主要是高雄和台南,確定病例數達四萬多人,今年至今,也蠢蠢欲動,全國已超五百例,讓人擔心,舊事重演。我不禁突發奇想,賴進德和黃菊,乾脆發給市民,每人一頂全身性的面紗帽子,上班、上學或上菜市場,穿戴著出門,可行喔!晚上掛蚊帳、吹冷氣無用,因埃及和白線斑蚊都是白天咬人,上午8時至10時,下午3時至5時。看來,我的建議可行喔!是不是?(105年7月3日完稿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