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十一、P值(probability value)

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
十一P值(probability value
作者吳聰賢醫師
  民國86115日上任彰化市大竹區衛生所主任,冥冥中註定步先父吳茂林後塵吃公家飯,當起公衛醫師,隔天就開始接觸社區健康評估工作,隔一年,本所亦參與衛生所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及高血脂症慢性病醫療門診模式,又開始學習另一項新工作,剖肝割胃的外科專科醫師似乎不善內科慢性病治療,當年第一課葉彥伯課長專程到本所陪讀「高血壓防治手冊-高血壓偵測、控制與治療流程指引」,行政院衛生署編,中老年病防治系列叢書1,前數天先分配章節,然後衛生所每位同仁當天做讀書報告,我還保留當年影印給同仁的讀書報告,報告結尾,我提出四點疑問請教:
1、何謂相對體重指數?
2、何謂相對危險度?
3、何謂以世界標準人口做年齡修正?
4、何謂x2 test(卡方統計)、η值、P值?
  可能時間不允許,或則非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,葉課長只糾正x是希臘文,不是英文,不應該唸成「eks 」,需唸成「chi」,x2 test唸成「chi-square test」,中文音譯併意譯翻為「卡方檢定(卡平方檢定略稱)」。以世界標準人口做年齡修正,如標準化死亡率就是以標準人口做修正,怎樣以世界標準人口做年齡修正前面已提過,今天再次加強P值觀念、和介紹卡方檢定。

P值(probability value P是英文字母大寫)
P值一詞讓不少學子驚懼,不如直接從英文probability value翻譯為機率值、或概率值較親切,統計學上,有差異性假說(alternative hypothesis or reject hypothesis,教科書、統計學家翻譯為對立假說,曾害我腦筋繞不少冤枉路)是否達統計學意義均以P值來表示,為什麼無差異性假說(null hypothesis,教科書、統計學家翻譯為虛無假說,害我腦筋也虛無一陣)從沒人提起是否達統計學意義?從沒人想用P值來表示?套用蔣公一句話:「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,生活的目的在改善人類全體的生活」,科學家的創造、或發明,追求比舊有的東西更新穎、快速、與美好,如果與舊有的東西一樣,沒有差異性存在,創造、或發明它幹嘛?還須費心用統計學、或P值去證明兩者沒有差別?
  藥理學家發明甲藥,如果效能沒有比原有乙藥好,發明甲藥幹麼?還辛苦用統計學去證明兩者沒有差別,說明兩者一樣好、或一樣壞?藥理學家發明甲藥的目的,就是想要比乙藥好,何必證明兩者沒有差別;為檢驗實驗結果的數據,不是瞎貓碰到死耗子恰巧撞上,而是真正的好,故需用統計學方法去證明兩者有差別。
  是否達統計學意義用P值表示,依照科學的嚴謹性、追求事務的完美性,統計學家將P值定成下列三個等級,嚴謹性逐漸增加,第一級最常用,嚴謹性可接受。

  P值<0.05,有意義與無意義的臨界值(可稱臨界點、切點)是0.05,即P值小於5%,以常態分布曲線面積觀念來想,實驗結果的數據落在95%面積以外的區域。
  P值<0.01,有意義與無意義的臨界值(可稱臨界點、切點)是0.01,即P值小於1%,以常態分布曲線面積觀念來想,實驗結果的數據落在99%面積以外的區域。
  P值<0.001,有意義與無意義的臨界值(切點)是0.001,即P值小於0.1%,以常態分布曲線面積觀念來想,實驗結果的數據落在99.9%面積以外的區域。
 
  為何P值<0.001P值<0.01嚴謹,P值<0.01P值<0.05嚴謹?因為P值<0.05犯第一類錯誤(type- error,又稱為α-error)的機會是5%,所謂第一類錯誤就是把沒有差異的東西誤認為有差異,如上面的例子,甲藥與乙藥效能沒有差別,由於實驗數據的碰巧,認為甲藥比乙藥好,這種錯誤稱為第一類錯誤,P值<0.01犯第一類錯誤的機會是1%,而P值<0.001犯第一類錯誤的機會更小,只有0.1%,犯錯誤越少,嚴謹性當然越好。
  另有所謂第二類錯誤(type- error,又稱為β-error),就是把有差異的東西誤認為沒有差異,例如甲藥與乙藥效能有差別,甲藥比乙藥好,由於實驗數據的碰巧,認為甲藥與乙藥沒有差別,這種錯誤稱為第一類錯誤。
  嚴謹性可用另一種方式思考,檢力(power of test)可譯成檢驗能力,即正確推翻無差異性假設之能力,用(1-β)表示;(1-α)會是什麼?正確推翻有差異性假說之能力,相同的想法,如果新的與舊的東西一樣,沒有差異性存在,創造、或發明它幹嘛?還須費心用統計學、或P值去證明兩者沒有差別?(1-α)無意義啦!

         第一類誤差與第二類誤差示意圖
         檢力:能正確推翻虛無假設(無差異性假設)

Related Posts:

  •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六十二、基因突變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六十二、基因突變 作者:吳聰賢醫師 環醫所分子生物學副教授吳芳鴦提出另一問題:「國外與國內的研究,均發現酒精去氫脢(ADH)、及乙醛去氫脢(ALDH)基因的突變與酒精成癮性有關,例如台灣原住民有較高的酒精成癮性,是否鴉片、嗎啡、海洛英等製劑也有基因突變的問題?有基因… Read More
  •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五十九、配對、分層、調整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五十九、配對、分層、調整 作者:吳聰賢醫師 病例對照研究在開始研究的事前,干擾因子除勉強用配對(matching)的方式排除外,在事後統計上,另可用分層(stratification)、和調整(adjustment)來排除。『分層』觀念簡單清楚,也就是分組,例如依照性… Read More
  •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六十一、抗氧化劑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六十一、抗氧化劑 作者:吳聰賢醫師 彰化縣伸港鄉衛生所鄭聖賢主任,一年級研究生,對李局長提出另一個問題:「人類細胞的試管試驗(in vitro),某些化學藥品對管制藥品有解毒作用,可提高細胞的存活率,可能由於化學藥品的抗氧化作用,而維生素C、維生素E、和胡蘿蔔素(β-… Read More
  •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五十八、干擾因子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五十八、干擾因子 作者:吳聰賢醫師 報告結束,我第一個起立發問,首先說出自己的欽佩,沒半點虛假逢迎:「李局長專業領域夠,學識淵博,毒理學、藥理學、分子生物學均非常專精,一個教授可抵三個教授用。」,另外,我提出我的問題:「從流行病學的病例對照研究(case contr… Read More
  •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六十、廣義、狹義干擾因子 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六十、廣義、狹義干擾因子 作者:吳聰賢醫師 何謂干擾因子(confounding factor)?民國88年底,研究所第二學年第一學期,為了性別、或年齡是否屬於干擾因子,在『論文研究計劃寫作』課堂上師生有些爭議,讀100多篇論文的經驗,我個人認定性別、和年齡均是干擾… Read More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