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公衛二十年歲月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
一O四、大哉問時代
作者:吳聰賢醫師
「大哉問時代」(A more beautiful question: THe power of inquiry
to spark breakthrough ideas),大是文化,104年出版。作者美籍華倫•伯格(Warren Berger)。
本書,開宗明義,未來最需要的人才,得會問問題,而不是準備答案。「為什麼球員明明喝了很多水,比賽完卻幾乎沒排尿?「為什麼雨刷不能像我的眼睛,可以快眨,也能慢眨?」「如果將摩斯密碼套用到商品編碼上呢?」以上三個問題,分別誕生了:年產值200億美元的開特力運動飲料產業、電子感應式雨刷,及這本書也在用的商品條碼。
「品管圈」和「提案制度」,行之多年,不僅私人企業,連公家機關也如火如荼進行,或蓄勢待發,或蠢蠢欲動。若公家機關不推動,不是主管怠惰,就是主管沒創意,固守本位,得過且過,好官自為之,趕不上潮流,等著退休或下台。至於「5S運動」,又是更早期的話題,早已納入公務員日常生活中。另外,中央推動的「服務品質獎」,也都是公務員激勵精進,以「服務大眾」為本的作為,否則豈能稱之「公僕」?又豈能稱之大有為的政府?
不過,上述各種作為,與「大哉問」,差之千里,層次有別。「品管圈」、「提案制度」等,都是知道「問題」,也知道「答案」;而「大哉問」是知道「問題」,卻不知道「答案」。如果輕易知道答案,就不是大哉問,也不會有200億美元產值的價值。如果公務員有大哉問,就不是公務員,在公家機關,長官屬下倫理規範下,誰敢大哉問?除非離職,拼創業,作CEO去。
有學者說:「我們生來就會問問題。」這是真的,任何學齡前的孩子,都能輕易地提出一堆問題。有研究發現,平均年齡四歲的英國小女孩,每天會向可憐的媽媽提出390個問題;同齡的小男孩也不遑多讓。它是一種天賦、一種本能,是每一個小孩,都會做的一件事。
我四妹的大兒子,小時候,可憐的不是媽媽,而是爸爸,短短幾分鐘內,他可以問十幾個「為什麼」。「為什麼」後面,接著「為什麼」;「答案」後面,也是「為什麼」。還好,他沒問舅舅,否則,我會落荒而逃。好家在,我內人都用「識字卡」、「幼兒讀本」和「樂高玩具」,堵住兩個兒子的嘴巴,讓自己耳根乾淨。這樣是不是錯了?我不知道。
不過,超過四歲以後,五、六歲時,問題開始變少,不再如此具有想像力,和自由自在地問問題了。不僅在家裡,父母、兄弟姊妹或親戚,越親密,越不提問題;在學校,國小、國中、高中或大學,年級越高,越不提問題;在社會,私人企業或公家機關,層級越低,越不提問題。為何?除了腦袋被亂七八糟東西填塞,失了想像力外,主要地,還是你再也無法自由自在提問題了。
在家裡,你會被父母罵慘,「吵死了!煩死了!安靜啦!」在學校,你會被老師厭惡,「搗蛋的學生,找渣的孩子!」在社會,你會被老闆罵,「胡思亂想,什麼都不懂,不認真工作的員工,挑戰規則和規範的員工!」若是公家機關,不僅僅是考績乙等,你還會被長官打入黑五類,被狠批,「逼迫長官,挑戰權威!找死!」各位看倌,你敢大哉問嗎?我不敢!面對長官,我不敢吭聲,只會點頭說「是」;看著Line,我只會鍵入一個字,「是」。
有如軍中服役,日復一日,我已開始數著饅頭,不到六個月的期間,173天,即將從公職退休,人生大轉折,我不禁唉嘆,也不禁對自己提出「大哉問」:「往後,除了悠閒、輕鬆、自在退休生活外,我還能有何更積極的作為,在未來的五年、十年,讓生活踏實?讓生命有意義?」死嘛,也要死得大氣!(105年7月25日完稿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