夕陽無限好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 一、神經外科醫師的回憶錄

夕陽無限好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
一、神經外科醫師的回憶錄
閱讀心得寫作:吳聰賢醫師
書名「但求無傷(Do not harmStories of life, death and brain surgery)」。作者亨利馬許(Henry Marsh)。譯者黃佳瑜。
馬許醫師,英國人,1984年,成為皇家外科學院院士;三年後,1987年,成為愛金森莫利/聖喬治醫院(Atkinson Morley's and St George's hospital)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。
民國69年,前彰基美籍副院長兼外科主任,魏克思醫師的高徒,頗負盛名的外科醫師,從美國進修回國,他取得美國外科學院院士的資格。當年,我擔任外科住院醫師,曾跟他上刀近兩年,大開眼界,處處是驚喜,受他調教甚多。那時,他外科學院院士頭銜,讓我欽佩景仰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我把美國外科學院院士,跟台灣的中研院院士劃等號。不過,馬許醫師的情況,卻是先取得院士資格,往後再取得主治醫師資格,所以,劃等號的想法是錯的。如果這樣,那麼台大醫院每位主治醫師,都夠格擔任學院或中研院院士囉!我現在把英國、美國等學院院士的尊榮下修,它應該等於台灣外科醫學會,筆試、口試通過,並獲得衛生福利部認證的外科醫師。民國72年,完成四年外科醫師訓練,我也取得台灣外科專科醫師證書。
馬許醫師,曾擔任兩部紀錄片的主角,分別獲得皇家電視學會獎和艾美獎。第一部是「你的生命在他們手中(Your life in their hands)」。第二部是「英國外科醫師(The English Surgeon)」,描述他多年趁空,前往烏克蘭基輔,看診行醫和動手術的經歷。因他近四十年神經外科經歷,救人無數,加上烏克蘭行醫,頗富愛心,2010年,獲頒大英帝國勳章。
譯者黃佳瑜,台大工商管理學院畢業,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,現為自由譯者。20155月出版,由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,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。
本書不是衛生局人事室的藏書,不是國家文官學院的「每月ㄧ書」,而是大兒子花錢買的,他希望他老爸,以此書作為寫作的參考。大兒子頻繁買書、看書,藏書無數,他明年即將從中研院,學術學程博士班畢業,老爸懷疑他看此類雜書,遠多於原文paper
這不是自傳或傳記,僅是一本個人行醫的回憶錄,概略紀錄馬許醫師的行醫經歷。他64歲完成這本書,隔年即退休。英國似乎也是65歲屆齡退休吧。
書名「但求無傷」,由馬許醫師之妻子命名,期盼每位接受手術的患者,都能平平安安,沒有併發症或死亡,能夠與死神擦身而過,全身而退。至於本書的副標題「Stories of life, death and brain surgery」,則清楚標出本書的內容,「腦外科領域下生與死的故事」。另一個副標題,「一個腦神經外科醫師的自大、自省與自我療癒的歷程」。
馬許醫師本人自己坦承,隨著外科醫師資歷的增加,最後留存的,是無限的反省和自省:人不是上帝,都會犯錯;再高明的技術,仍然有其極限;腦組織是非常精細複雜的器官,稍微自大、疏忽或不留意,將造成病人,終生無法彌補的傷害,大出血、中風和死亡。
看完這本書,您將意外發現,人類的腦瘤疾病何其多!當然,還有一大堆,成千上萬,數不清也數不盡,沒完沒了的人類疾病,一個人,能夠無病無痛,不須進開刀房,無須上手術台,而能活到壽終正寢,那真的是祖先的庇蔭,上帝的恩典,您說是不是?
近月來,我頻受心律不整之苦。很奇怪,自己不是即將屆齡退休嗎?哪來壓力?我估計未來,可能須再次上開刀房,接受第二次心導管電氣燒灼術。既然,為人不可能無病無痛,只要不長惡性腫瘤,應該謝天謝地,讚美上帝,高呼阿彌陀佛。我希望,我能活過我大哥的年齡;我也希望,能像我先父一樣,騎著腳踏車,載孫子上幼兒園。
上面所述,另一個副標題提到「自我療癒」,何謂?當一個外科醫師,尤其是神經外科醫師,手術風險是必然,且蠻高的,病人術後,出現併發症、後遺症,甚至死亡,特別是「die on table」,都是可預料,且難以完全避免的。遇上了,醫師如何面對病人或病人家屬?內心的折磨有多大?各位看倌,絕非用想像可理解的。它是一輩子的折磨,內疚、自責、虧欠,深藏心底,說百萬次「對不起」,也釋懷不了,恨不得自己死掉算了,直到往後,將它帶入棺材。我遇過嗎?15年動刀經歷,可能沒遇過嗎?遇過。這是我離開臨床,「逃入」衛生行政部門的原因之一。馬許醫師的「自我療癒」,我可理解,如果無法自我療癒,釋懷自己的過錯,馬許醫師還能幹得下去嗎?
前面提到的,那位美國外科學院院士的外科醫生,自我療癒應該很強,少說是我百倍以上。45歲,男性,工地意外,被怪手打到左肩,從嘉義搭救護車,緊急北上,途中,病情惡化,休克,只得中途轉進彰基急診室,送進開刀房,花了十小時,開刀到凌晨二、三點,進行血管、神經修補。結果,在加護病房,插管,使用呼吸器,待了兩、三月,因全靜脈營養輸液(TPN),又增加糖尿病問題,與死神多次拔河,當轉院回南部時,已是被折騰得重傷殘的病人。
60歲,男性,食道癌,進開刀房,接受腫瘤切除手術,及食道端對端吻合術。結果,因癌症關係,食道傷口癒合不良,吻合處滲漏,引發頸部膿瘍、胸腔膿瘍,須插胸腔引流管等,傷口一直無法癒合,無法進食,病人和家屬的失望和折磨,全寫在臉上。後來,病人轉院北上,預後,當然凶多吉少。
15歲,男性,國中學生,甲狀腺結節狀腫瘤,送進開刀房,不僅切除腫瘤,也徹底切除整個甲狀腺,四顆副甲狀線埋藏在甲狀線裡頭,當然副甲狀線也全切除了。這位外科學院院士藝高人膽大,解剖學透徹,還仔細剝離,將返喉神經示眾。返喉神經控制聲帶閉合,一邊受損或切斷,終生講話沙啞;若是兩邊,兩側聲帶閉合,無法呼吸,只能氣切,所以,幾乎沒有醫師敢去碰觸它。
結果,病理切片是良性腫瘤,卻因手術,造成甲狀腺和副甲狀線機能低下,須終生服藥,補充甲狀腺素;更遺憾的,病人人格異常,常在教室,當著男女同學的面,脫褲子溜鳥。不僅上述三位外科病人,當病人被送進開刀房,全身麻醉後,生命或未來,確實操在外科醫師的手上。生或死,傷殘或殘疾,醫師跟病人一樣,都潛在著危險和壓力,失敗、失誤、犯錯,如影隨形,醫師如果無法自我療癒,他如何再面對下一個病人?
「回應」吳O華:「就以我最近的例子,因糖尿病飲食的控制、服藥、運動量增加,體重劇降,BMI僅剩18.2,白血球數2400,其他的紅血素、血小板、淋巴球、尿潛血均異常,前往朴子署醫中醫調理,結果,真快要了我的命,飯前服中藥,中餐畢,稍整理後,約莫一小時,開始全身不舒服,冒冷汗,忽冷忽熱,整個腹部滾攪,噁心、嘔吐,全身無力,頭殼沉重暈眩,是醫師的疏忽或是我的個人因素?但之前,是口述症狀求醫,這次是拿著長庚檢驗報告看診的,兩次服藥皆如此,而且這次更增加了嘔吐,真是慘啊!有些事情真的須要面對事實,自我調適,否則真的無法走下去。」我:「糖尿病,所謂中醫治療,是空談;至於所謂中醫調理,不信也罷,我不忍心說它無用。血糖要漸進式控制,不要求百分百的完美,飯前血糖何必一定要控制在110mg以內?120140160又如何?只要不讓自己血糖無限竄升即可。當然,能控制在160以內最好;如果控制在120-140,那是非常完美。噁心、嘔吐、頭暈,須小心,因食慾不振,沒吃東西,反成低血糖,低血糖昏迷,身旁無人急救,蠻危險的。身邊隨時放幾塊糖,當心悸、盜汗、頭暈,就有可能低血糖。BMI標準值是18-26,您位於下限,尚可接受。白血球僅剩2400,是偏低的,免疫功能變低,須注意身體,不要感冒或其他感染症。您還年輕,糖尿病也不嚴重,又沒有併發症,只要按時就醫,把血糖控制問題丟給醫師即是,其餘不去想太多。不急、不慌不忙,平常心看待。確實,醫師要自我調適,病人也要自我調適。」(1051016日完稿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