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家後繼有人
三十二、你不能不知道腸病毒(五)(小千比腸病毒日記5)
作者:吳聰賢醫師
106年8月12日,週六。小孫子罹患腸病毒第五天。
病情穩定,除了食慾稍差,食量差很大,及身上水泡亮晶晶嚇人外,大抵一切正常,沒發燒,活動力好,會玩耍,會嬉鬧,他的呵呵大笑,可大聲的,我都擔心會吵到隔壁鄰居。至於,重症的前兆,如嗜睡、意識不清、高燒、嘔吐、肌躍抽搐、無故驚嚇、心搏過速、肢體麻痺等病癥,沒半絲蹤跡,料它也不敢,今日,家裡又多了一個奶奶,可強悍的,愛孫心切,重症病癥敢蠢動,保證被踹出去。
每年腸病毒防治,是疾管署重大工作項目,投入不少人力和物力,尤其四月至九月的流行高峰期,大家繃緊神經,隨時備戰迎敵。截至今日,疾管署的統計,今年累積共7例重症個案,其中1例死亡。2月,南部1歲半男童罹患克沙奇A2型;4月,北部5歲男童克沙奇A6型;6月,南部2歲內女童伊科5型;6月,北部2歲內男童克沙奇A6;7月,南部未滿月女嬰,死於克沙奇B3。另外兩例,疾管署沒對外公布,僅知分別感染伊科5型和克沙奇A7型,不知性別、年齡和區域。
目前,社區病毒檢驗結果,以克沙奇A型為主,但仍檢出28例腸病毒71型(Enterovirus 71,EV71)的輕症病例。依疾管署統計,EV71重症比例最高,死亡率也最高,可說是最毒、最危險的腸病毒,讓人談虎色變。近十年來,疾管署花人力和巨資,研發EV71疫苗,有所成,均在成功邊緣,卻缺少臨門一腳,功虧一簣,殊多遺憾。據云,大陸後來居上,捷足先登,已研發出EV71疫苗,但有人說:「大陸的疫苗你敢打嗎?」又有人說:「依據採購法,政府機關哪能購買大陸產品呢?」民進黨執政,蔡政府掌權,避談九二共識,恨不得海峽兩岸一刀兩斷,蔡政府會考慮修法,然後引進大陸貨嗎?政治立場掛帥下,升斗小民生命足堪珍惜嗎?疾管署請加油吧,請加快腳步研發疫苗,終結腸病毒,讓腸病毒永遠退出歷史舞台。
疾管署大抵不會公布所轄縣市,免得引起民眾恐慌,也避免衛生局被媒體包圍。從上述資料,無法知道彰化是否有重症病例,因退休故,離開工作崗位,我已成了局外人,但仍願老天庇佑,期望彰化平安順遂,「有風無雨,有雨無災」,沒有重症病例,更不要有死亡病例。彰化曾連續兩年都是零病例,我為此而記功;早些年,也因死亡病例,我為此而記過,可謂「成也腸病毒,敗也腸病毒」。
民國86年,我離開臨床,進入公衛體系,衛生所當主任,約有三年多的時間,個人爭取,擔任疾管署的定點醫師,疾管署的回報,是贈送醫師大部頭的感染症教科書。每週六中午,接近下班時刻,我統計當週發燒、腹瀉門診人數,回報疾管署,作為初階的台灣傳染病趨勢研究。關於腸病毒,疾管署則在全國各地,指定數家醫學中心,為合約病毒實驗室,如彰基,合約實驗室再指定適宜的醫療院所,擔任定點醫師,採集檢體送驗。
疾管署收集各區腸病毒檢驗結果,就可得知腸病毒檢出率和病毒型別,而知社區腸病毒疫情流行情形。小孫子就醫的診所,非合約病毒實驗室的定點醫師,所以沒被採檢,無法知悉小孫子感染的型別。很想知道,到底是何種型別,竟然能造成四肢0.5公分的水泡,難道也是克沙奇A型?又是A型中的哪株?
疾管署的統計,上週,7月30日至8月5日,全國腸病毒門診和急診就診總計,共1萬1047人次,比上上週稍降,扣除重複就診的,我估計,今年全國腸病毒感染人數,如往年,可能接近十萬人,還不包括極輕症個案,也不包括亞臨床(subclinical)或無症狀(asymptomatic)的病例,所以,腸病毒重症罹病率(morbility rate)約在萬分之一上下;致死率(mortality rate)則在十萬分之一起伏。小孫子是輕症或重症,會演變成重症嗎?用猜測的,任何人都會猜輕症,且全然不考慮重症,然而,小孫子的病痛,高燒、口腔潰爛、全身皮膚水泡,厭食、拒食,當爺爺奶奶的,還有爸爸媽媽的,不僅擔心恐慌,還心疼到骨髓裡,恨不得自己去承受孩子的病痛。
小孫子口腔潰瘍,應該逐漸好轉,因食慾逐步增加,從開始的哭鬧,不吃不喝,到第四天的一口兩口冷開水,半口一口的冰波蜜、舒跑,及半絲半片的小點心,如日本製的小顆鈣質乳菓,及台灣池上米製的米粿等;至於眾所推薦的布丁、霜淇淋,僅是淺嚐即止,只吃了半口,就拒絕了。來到第五天,食慾更加往前邁進,喝得更多,也吃得多了。媳婦心疼,專程買洋蔥,用水熬湯,等冷了,小孫子竟然大口喝,如久旱逢甘霖,喝了不少,瞬間喝掉半瓶小茶壺,少說50cc以上,比冰開水、葡萄糖水、波蜜、舒跑等還喜歡。
這是媳婦的祕方,為何是洋蔥?怎不是三星蔥或大蒜苗?不知道。應是娘家媽媽的祕方,或許她就是喝這個長大的。各位兄弟姊妹們,這個小偏方,留著參考吧。小孫子願意喝,當爺爺的,已樂不可支,哪理它祕方或偏方的,興奮地跳著叫著,「小千比好乖喔,小千比好厲害喔,一級棒,一逗讚,爺喜歡你喔。」
不僅如此,媳婦還買回大蛤蜊,個個碩大無比,少說半斤或一斤,也是用水熬湯。蛤蜊新鮮,熬煮出來的湯,不需鹽巴或味精調味,當然又鮮又甜,小孫子喜歡得不得了,比洋蔥水還喜歡,也還喝得多,就此把洋蔥水打住,改換蛤蜊湯。當奶奶的,驚喜連連,抱在懷裡猛親,樂得闔不攏嘴;當爺爺的,豈只樂不可支,簡直像三歲小孩,手舞足蹈,雀躍著高喊,「好棒喔!好棒喔!」頻往廚房,進進出出的,往小茶壺加蛤蜊湯。唉!太讓人高興了,走斷腿也值得。
民國87年,台灣腸病毒大流行,天崩地裂,鬼哭神嚎,全國震撼,共死了78位小朋友,其中,以彰化最嚴峻,最先流行的起源地,死亡人數也最高。負責任的政府,中央衛生單位多人為此下台,然而,人命關天,尤其是剛萌芽的小生命,像我這種年級的老頭子,也就算了,他們可是父母的胸口肉和心肝寶貝,哪捨得?簡直痛入心扉,下台還難致歉。依據彰化名醫,許守道醫師,醫療奉獻獎得主,我所尊崇的另一位偶像醫師,他早年的門診紀錄,每年都有腸病毒案例,並不是民國87年才突然冒出來的,只是,不曾聽聞有死亡案例。
當年,彰化腸病毒個案,情況危急的,均往彰基送,彰基處置不了的,又往中榮送,所以,全國最早受到腸病毒疫情震撼的,也最早極力著手研發醫療處置的,就屬這兩家醫院,那時,台大還晚了好幾步。每年重症醫療諮詢委員會議,兩家醫院專家學者,都會憶起當年的恐怖,連續高燒三天,肌躍抽搐和無故驚嚇,心跳130、140,甚至150、160往上跳,準備安排收小兒加護病房時,小孩瞬間呼吸困難、呼吸窘迫,在急診室即刻插管,插管時,氣管內,同時噴出大量粉紅色血水,住院後,當天晚上就死亡。
這種住院不到24小時,就死亡的案例一堆,連醫師都來不及搶救,也不知如何搶救。兩家醫院的醫師,不眠不休,跟死亡拔河,不敢離開加護病房半步,但死亡仍直往上升,甚至一天死亡兩例、三例,只能用觸目驚心描述。這種情景,連著數年發生,直到葉克膜的使用,死亡才受到控制,至此,不僅小兒神經科,連小兒心臟科、小兒心臟外科也納入腸病毒醫療團隊。
當年,彰基,由趙文崇主任領軍;中榮,由遲景上主任率領,除了積極拯救生命外,也持續在探討腸病毒致病機轉。有謂腸病毒侵犯心臟,引發心搏過速,以致心臟衰竭死亡;有謂腸病毒侵襲腦幹,誘發腦幹附近的交感神經興奮(sympathomimetic effect),以致心搏過速,死於心衰竭。後來,死亡案例多了,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,加上死亡解剖,陸續發現後者是正確的。由此,疾管署依據傳染病防治委員會,眾專家學者的建議,擬定了腸病毒重症的病程級別,以及治療的指引,終於讓腸病毒治療走上軌道,壓制了腸病毒囂張的氣焰。
腸病毒臨床上分五期。第一期,黏膜皮膚期,如泡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,口腔黏膜起水泡、潰瘍和糜爛,及手掌、腳底、肛門附近的皮膚小水泡,口腔潰瘍造成疼痛哭鬧、吞嚥困難、厭食、拒食和流涎。99.9%的小朋友,僅到此期就結束,然後自然痊癒,如咱家小孫子。
第二期,神經期,腸病毒侵犯腦幹等,會有腦炎、脊髓炎、腦壓高的症狀,如肌躍抽搐、無故驚嚇、噁心嘔吐、頭痛、四肢無力等,有上述病癥就要送腸病毒專責醫院。第三期,交感神經興奮期,主要表現是心搏過速,心跳加速,每分鐘140、150以上,甚至160,原則上,130以上就要轉院,保守些的醫師,遇到120以上,不敢拖延,即刻轉院了。
第四期,心肺期,心跳持續加快,終至心衰竭,以左心室衰竭為主,接著併同肺充血、肺積水等,以致呼吸困難,意識改變等。此刻,命在旦夕,命懸一線,搶時間,緊急葉克膜手術,是唯一方法。第五期,失償期,心肺俱衰竭,呈現休克狀態,心跳緩慢下來,呼吸窘迫,意識喪失,隨時走人,神仙難救。從第四期轉入第五期,可能是轉眼間或霎那間,當醫師正準備葉克膜,小朋友已進入插管和CPR了。大醫院醫師的經驗談,只要插管和CPR,葉克膜也枉然,仍然救不回來。
建議診所醫師和家長們,只要出現心跳120以上,家屬將耳朵貼在小朋友胸口,就可聽到心跳聲,不必遲疑,即刻送大醫院急診;至於,肌躍抽搐和無故驚嚇,不必考慮一分鐘或一小時出現幾次,只要看到,即刻送大醫院急診室。何為肌躍抽搐或無故驚嚇,網路上容易搜尋到相關影片。小朋友的生命,就掌握在醫師和家長的警覺上。已邁入21世紀十幾個年頭了,如果家長還把肌躍抽搐和無故驚嚇,當成小朋友是「驚到」,送往廟裡「收驚」,包括我,所有公衛系統的人,都要跳樓謝罪了,表示衛教不力和失敗。
雖說,99,9%的腸病毒是輕症,但誰敢保證自己的孩子,不是那萬分之一的重症?我是臨床和公衛的專業人員,我都免不了憂慮和恐懼,至於一般的父母,豈不驚慌失措,手足無措,寢食難安,整天困在夢魘裡?但我心中有底,不去說,說了也沒用,改變不了兒媳的驚慌,我家小千比比別人多了一個優勢,啥優勢?他母奶沒斷過。媳婦瘦小單薄,懷孕前和產後,體重都在45公斤上下,乳量少,且仍在博班上課,量少不足小孫子喝,仍大半以配方乳為主。
媳婦堅持母奶是最好的,也是最營養的,假日除外,每天中研院上班,在哺集乳室,擠出來的母奶約八十或百來cc,加上早晚親餵,餵飽孩子是不夠的,每天仍須加餵好幾次配方奶。雖說,母乳量少,卻是最好的,不僅營養高,還包含母親的抗體。有研究,吃母奶的,可降低腸病毒重症的罹病率,至少,多少有幫助。
民國87年,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,已從中研院退休兩年,曾任職於美國疾病管制中心,為台灣流行病學專家,因腸病毒疫情,她率領研究生到彰化來,進行流行病調查。她的研究計畫是病例對照研究(Case and control study),病例組是腸病毒重症個案,對照組是輕症個案,經由問卷調查,蒐集相關資料。問卷內容包括教育、職業、社經地位、主要照顧者、環境衛生、飲用水來源、寵物飼養等等,其中有一項指標是「是否餵食母乳」。
首站是東區衛生所(舊稱大竹區衛生所),我丟下門診工作,陪著她進行家庭訪視。這篇研究計畫出爐,沒有任何一項指標跟重症有關,能達統計學意義,P值小於0.05,也就是說,查不出任何原因會造成重症的發生,誰會演變成重症,只有天知道,只能自求多福。惟,「餵食母乳」這項,雖未達統計學意義,卻有助於避免重症的發生。小孫子,十個月大,母乳都沒停過,這是他的優勢,他罹患的僅是輕症,這是可以事先預期的。
感謝老天的幫忙,更感謝媳婦的愛心和用心,小孫子總算度過煎熬,逐漸康復中。她堅持哺餵母乳,這是她的愛心;她無微不至,早晚安撫,細心照顧,辛苦為小千比準備洋蔥飲、蛤蜊湯等等,這是她的愛心,也是她的用心。感謝又感恩。(106年8月12日完稿)
【註記】網友回響:廖O仁:「謝謝分享,也祝福您的金孫-小千比,早日康復蹦跳如昔。」林O貓:「吳醫師!可將您的大作,『你不可不知道的腸病毒』傳給我的好友,他們有嬰幼兒。能認識您,真是福氣,佩服您雖已退休,仍對防疫工作積極奉獻,宣導,不忘終身職志。拜讀你『不可不知道的腸病毒』,時間推向三十幾年前,我帶我家小朋友的過程,心驚惶恐,不知所措,剛出生一個星期,小朋友哭鬧,不吃奶,本是高興要帶小朋友出院,當時是剖腹產,醫院讓媽媽先出院,小朋友留院觀察,回到家中,護士來電話,小朋友要注射,因血管小,要注射頭皮針,也不懂得問清楚原委,含淚答應,心想是怎麼了?要注射頭皮針?第二天去看小朋友,頭部長大包,可能是漏針,心疼萬千,醫師說感染,沒說感染什麼,須住院幾天觀察,也傻傻不懂得問是是感染什麼?因新手媽媽,沒經驗,曾經一天跑三次診所,小朋友現在已是大朋友了。所以您所敍,都能感同身受,您的文章都會再三細讀,因您的腸病毒大作,讓我對腸病毒有更深更正確的了解。在這之前有很多不了解,且是錯誤的觀念,因讀了您的文章而修正。吳醫師!您媳婦懂得食療,洋蔥煮湯,很甘甜,有什麼作用我不懂,個人是很喜歡的一道菜;蛤蜊大補湯,現代餐廳很流行的一道湯,年輕人說是大補湯;蛤蜊煮大蒜,很棒的開胃湯,是老祖先留下來的智慧經驗。吳醫師!我沒有才能,沒有學經歷,您不嫌棄,願加我賴,傳達知識,讓我成長,謝謝您,叨擾了,晚安。吳醫師!謝謝您,那就傳到到我的群組裡,讓大家廣為閱讀,晚安。」我:「歡迎廣為宣傳,防疫工作是我的本業。謝謝您。感染什麼?不易了解,感染源太多了。不,您太客氣了,您的閱讀是我最大的鼓勵,感激您,謝謝您。我寫的文章,超過700百萬字,竭誠歡迎分享,還請代為轉傳,謝謝。個人較瀝血之作是「彰化小西巷的往昔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」,自傳式小說,敬請不吝賜教。感恩。個人部落格網址,wu100136963.Blogspot.com,吳聰賢醫師。謝謝。」吳O宜:「叔叔早,美好新的一天開始,知道小千比病情漸漸康復中,心情格外舒坦,你們辛苦了。叔叔午安愉悅,小千比的腸病毒都痊癒了嗎?」我:「是,完全痊癒。謝謝關心。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