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公衛二十年歲月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 一二九、哲學搞啥?胡說八道乎?

走過公衛二十年歲月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
一二九、哲學搞啥?胡說八道乎?
作者:吳聰賢醫師
書名,「吃的美德-餐桌上的哲學思考」。作者,朱立安巴吉尼(Julian Baggini),英籍,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,「哲學家雜誌」的編輯和共同創辦人,定期在知名報刊撰稿,也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發聲。譯者,謝佩妏,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,轉職譯者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商周出版,103930日出版。
我的老闆,機關首長,台大公衛博士,國際學術研討會上,學歷是「Ph.D.Doctor of Philosophy,哲學博士)」。還有,我研究所的老師,包括所長、指導教授們,也都是Ph.D.,我一直很好奇,他(她)們唸的都非哲學,為何都稱呼哲學博士?上網搜尋後始知,所謂哲學博士,不一定修讀哲學學科,而是指對某知識範疇的理論、內容及發展等,都具有相當的認識,能獨立進行研究,並對學術界有所建樹者,所以,基本上,哲學博士可授予任何學科的博士畢業生。
當然,有好事之徒,依據不同知識範疇,將哲學博士細分成無數種,例如,工程學博士(D.Eng.Engineering doctor)、教育學博士(Ed.D.Doctor of education)、法學博士(S.J.D.J.S.D.Doctor of Judicial Science)、醫學博士(M.D.Medical doctor)。還有,文學博士(D.Litt.Doctor of Letters),無此學術學位,通常屬於榮譽性質,頒給已擁有另一個博士學位的學者。另外,M.D.頭銜不能亂套,我雖然是醫師,英文是medical doctor,但我不夠格僭越M.D.,別人會誤以為我是醫學博士。不過,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,醫師有其地位,不輸給醫學博士,因醫學博士不一定是醫師。
何謂哲學?大哉問!我自己也不懂。各位看倌,您懂嗎?尤其,哲學分成很多不同分支,主要包括形上學、倫理學、邏輯學、美學、價值論、宇宙論和知識論等。另外,還有特殊的分支,包括後設哲學、宗教哲學、語言哲學、科學哲學、法律哲學、心靈哲學和政治哲學等。會死人啊!多難啊!我怎會懂?也不敢懂。和欸骯想解決唸哲學的,會不會逼死人?一個頭,兩個大,腦出血或腦栓塞而亡?
有人說:「哲學始於驚奇。哲學的形成,源自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,在想知道的慾望下,思考解答,因而形成哲學理論。」簡單來說,不懂的東西,ㄧ知半解的東西,似是而非的東西,去思考,去解答,就是哲學?
醫學講究「實證醫學(Medical evidence)」,有科學(包含統計學)證據的醫學。若僅是「思考」解答,將落入空談,必須加上實驗室的、田野的實證,才會是哲學的出口。不過,當有實證為靠山,已變成或劃歸成某某科學了,不再是哲學了。是不是?關於實證醫學,著名的例子是,美國國父華盛頓,晚年罹患白喉,卻不是死於白喉,而是死於貧血,因為當年醫師,認為「放血」,可以治癒白喉引起的呼吸困難,結果,多次和頻繁放血,華盛頓死於失血過多。21世紀的醫學,世代輪替,似是而非,以訛傳訛,沒有實證依據的醫學,還有多少?保證還很多。
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:「哲學,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。它和神學一樣,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,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;但它又像科學一樣,是訴諸於人類的理想,而不是訴諸於權威的。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於科學;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,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,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,這片無人之域,就是哲學。」
羅素的說詞,有點玄,卻也有點通。他認定哲學領域,介於科學與神學之間,牽扯神學,所以有點玄。但他也ㄧ樣強調「思考」,所以,前後連貫,有點通了。看來,哲學免不了「思考」,那麼,「冥想」、「審思」、「自省」,是否也是哲學的起步?
中國胡適說:「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,從根本上著想,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,這種學問叫做哲學。」再次,又前後連貫了,胡適說「著想」和「解決」,「著想」等同「思考」,「解決」等同「解答」,只不過,前者比後者,更深入、更實用罷了。
當我看完這本書,讓我對哲學有膚淺、直覺的認識,所謂哲學,這是個人看法,就是「上窮碧落下黃泉,想天想地,想東想西,胡思亂想。點與點之間,是一條直線,但想出更多上百條曲線。珠寶盒,裡外、上下、前後和左右,共12個面,卻想出上千個面。」是「想出」,也是「掰出」,把簡單的事情,掰出學問,也掰出混亂;越是簡單,越是無底深淵。孟子說:「予豈好辯哉!」對哲學家來說,豈只好辯,簡直是雄辯,更是強辯!但強辯中,卻飽含學問。各位看倌,這是個人不自量力的胡謅,見笑了。
所以,僅只是餐桌上的吃,作者就能掰出一本書,掰出美學、倫理學、道德學、經濟學,包括了有機農業、在地農業、環境保護、永續發展、動物權等。也掰出了,如何抱持懷疑的態度,建立對食物好壞、健康對錯的判斷。另外,也掰出了,如何培養和建立,提升生活、豐富自我的品格和習慣。最後,「人是為了活著而吃,或是為了吃而活著?」作者對其中所隱含的正確或謬誤,剝絲抽繭,做出天翻地覆的描寫。結果呢?沒有對錯,沒有是非,沒有答案。讀者我本人,陷入深思,也墜入五里霧中。
作者關於吃的哲學,內容多,思想多,無法全面描述,今僅針對「自給自足」,舉例分享。日本電視節目,「自給自足一人農業」,超夯的,普獲好評,不少人群起效尤,尤其都市人,可以從都市壓力生活中解脫,遠離塵囂,走出鋼筋水泥,與大自然為伍。但是,作者認為,自給自足是錯誤的思維。靠自己種的作物養活自己,或退而求其次,靠自己和當地人種植的作物,彼此交換,大家來自給自足。甚至全國自給自足,完全不需仰賴國外進口,不依賴他人,不依賴外國,作者認為這是錯誤的認知。
地球村的形成,早已具備,牽一髮動全身,敘利亞難民,不僅影響義大利,也影響整個歐洲,連聯合國也不能不介入。美洲、歐洲、非洲、亞洲和大洋洲,大家都是一體的,讓人類更祥和、繁榮和偉大,不是自給自足,而是互相依賴,互通有無。我拿你所有,供給你所無,互依互存,天下太平。
某國家、某地區,適合種稻米、小麥,或者適合種玉米、馬鈴薯,還是適合畜牧養殖,為何其他國家、地域,偏偏要去蹚弊多於利的渾水?自己萊搞自給自足?因為,計算了「碳足跡總量」、「能源消耗量」,甚至「食物里程數」等,互通有無,遠優於自給自足。
作者舉例,倫敦是大都市,農產品大多是外來的,距離最近的馬鈴薯產地是埃塞克斯郡,但距離較遠的林肯郡,才是馬鈴薯的主要產地,是否節省運輸過程的空氣污染,倫敦應該買埃塞克斯郡的馬鈴薯?當計算一袋馬鈴薯的碳足跡總量時,把土地面積、所需糞肥和肥料、收割及運送的能源耗費等,全部考慮進去,會發現林肯郡出產的馬鈴薯,竟然比埃塞克斯郡更環保。所以,自給自足,或所謂的在地食材,值得去追求嗎?
各位看倌,從上面所舉書中的例子,您對所謂哲學,開始有些概念了嗎?這是較淺顯的例子,似有根據,似有道理,可接受,可認同?但是,是真的嗎?數據在哪?實證在哪?還是僅是耍嘴皮子?
另外,書中談到不少例子或思維,不是那麼可接受或認同的,簡直是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,又如「何事惹塵埃」,又像「無端吹皺一湖春水」。總之,我的閱讀心得,最後結論,就是「哲學搞啥?胡說八道乎?」不過,我必須自打嘴巴,我說的,95%,甚至99.99%,都是偏見與自負,不是嗎?
「回應」吳千鼎:「我上次回家有在餐廳桌上放一本書,是一本腦神經外科醫師寫的,書名叫做『但求無傷』,我覺得你很適合寫這類文章。這本書是要給你看的。」我:「準備要看了。」(105924日完稿)

Related Posts:

  •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四十回:吳桂香情懷吳頭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四十回:吳桂香情懷吳頭 上回提到,我曾祖母,帶小叔吳頭,到大甲媽祖廟祈福,並求得福袋。所以,吳頭脖子上掛了兩個福袋,一個是清水祖師爺的福袋,由長山母親親自掛上,另一個就是這個媽祖婆福袋,由我曾祖母親自幫他掛上。 我曾祖母帶著吳頭和黃土,回木桶街的家… Read More
  •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三十八回:吳勇花錢買茶園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三十八回:吳勇花錢買茶園 上回提到,我曾祖父,再次橫渡黑水溝,千里迢迢,趕回長山老家,喜極而泣,見到了母親;也噙著淚水,送走了父親,不知該歡喜,還是該悲傷,總之,是悲喜交加。悲多於喜?喜勝於悲?分不清,也難釐清。 白布蓋在父親臉上,分隔兩世界,睜眼… Read More
  •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三十七回:吳勇返鄉送父終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三十七回:吳勇返鄉送父終 上回提到,吳祥,這個小色胚,每回洗澡,就是氣焰高,愛搞怪,天下我獨尊,宇宙我獨大,挺著勃起的雞雞,對著吳桂香耀武揚威,但吳桂香不理這套,見怪不怪,視若無睹,嗤之以鼻,久而久之,吳祥自覺無趣,搞不起興趣,不如自己玩自己,有趣多… Read More
  •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三十九回:吳頭跋涉到清水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三十九回:吳頭跋涉到清水 上回提到,吃完一頓豐盛的團圓飯後,隔天一大早,辭別母親和家人後,我曾祖父帶著三弟,往回家的旅途走,原預估年三十前可到家,結果,事與願違。 長江以南,華南地區,很少下雪,幾乎不下雪,更不用說閩南了,沒想到,光緒18年底,竟然… Read More
  •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三十六回:吳祥長大漸搞怪 彰化小西巷的往昔 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 第三十六回:吳祥長大漸搞怪 台灣習俗,拜師學藝,三年六個月,才能出師,自家人學藝須這麼久嗎?當然不用!單面繡、雙面繡,平面繡、立體繡、亂針繡,這些基本刺法,不難,不須那麼久,但精進到大師級的水平,可能浩上半輩子的功夫。平日的耳濡目染,加上我曾祖母的傾囊… Read More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