夕陽無限好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
十一、您認為台灣該如何教改?
作者:吳聰賢醫師
教育非我專業,我非教師,我背景是醫師;也不從事教育行政工作,我從事公共衛生業務,我的專長是傳染病防治,我何權利或能耐,不學無術,若井底蛙,竟敢大言不慚談教育?談教改?暴己之短,自慚形穢,多不自量力!
每回學校爆發傳染病群聚事件,發燒群聚或腹瀉群聚,我都笨到不知要找教務主任或學務主任。直到退休前幾年,神來之筆,上網搜尋其分工後,才勉強了解雙方業務性質。
教務處,大致分成教學組、註冊組、設備組、實驗研究組、資訊組等;學務處,分成訓育組、生教組、衛生組、體育組、環教組等。若依據組別分工名稱,對其執掌業務會較清晰些。不過,每組重點工作項目,少者十餘、二十項,多者三、四十項,有時仍會搞不清。比如,辦理新生訓練、抽查學生自修、辦理校園安全教育、管理教師日誌、辦理國語文競賽、安排巡堂輪值、督導社團發展、規劃年度經費運用和執行、推動教育局重要教育議題計畫等,應屬於哪處之職掌?學務處涵蓋衛生組或環衛組,我的對口單位就是學務處。
103年迄今,彰化縣政府教育處,共分七科:學務管理及課程發展科(簡稱學管科)、社會教育科(社教科)、國民教育科(國教科)、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科(學特科)、幼兒教育科(幼教科)、體育保健科(體健科)、體育設施科(體設科)。數年前,幼稚園和托兒所整併為幼兒園後,原屬社會處婦女幼兒福利科或兒童及少年福利科的托兒所業務,移轉給教育處幼兒教育科。
衛生局相關科室,與教育處較有業務聯繫往來的,主要是體健科和幼教科。我所屬的疾病管制科,負責幼兒園、國小和國中等校園傳染病防治,主要是腸病毒、呼吸道和腸胃道傳染病的防治。
103年至106年退休止,因任務指派,我擔任彰化縣政府幼兒園教保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,但對教育工作,我必須坦承自己是大外行。有如瞎子摸象,一知半解,所謂隔行如隔山,莫可奈何。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教育多神聖、多偉大,豈是我輩所能窺堂奧?
這是一篇閱讀心得寫作,話休絮煩,回到本文主題。「芬蘭教育這樣改」,作者帕思-薩爾博格(Pasi Sahlberg),商周出版社102年1月出刊。作者,芬蘭人,享譽全球教育大師,榮獲2013年美國格文美爾教育獎,教師出身,以教師、教育學家、教育政策制訂者活躍於芬蘭,也是數個國際組織與諮詢公司的專家顧問。現為芬蘭教育與文化部所屬之國際事務交流與合作中心主任,也是美國教育課程審查與發展協會董事會成員;目前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與奧盧大學的兼任教授。
台灣,九年國教吵翻天,十二年國教如何改也吵翻天,連課綱、課程亦照樣吵翻天,若牽涉意識型態和政治立場,更是沒完沒了。台灣不敢故步自封,很用心,很努力,仿效各先進國家,也包括芬蘭等,漸進式、持續性地教改,成效如何?您認為呢?
極端的例子,國小畢業不會九九乘法,國中畢業不認得英文26個字母;97年大學指考放榜,全國最低錄取分數是7.69分,平均每科不到1分即可上榜。其他,中輟生、逃學、體罰、霸凌、性騷擾、性侵害、黑道、毒品等問題,時有所聞,時有可見。不過,這是台灣問題,還是全球普遍問題?
經過30年努力歷程,終於開花結果,芬蘭被封為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的案例,被稱為「芬蘭奇蹟」,真的或假的?原因為何?「國際教育評量(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sessment,IEA)」,包括數學能力調查、科學能力調查、閱讀理解能力調查、寫作能力調查、閱讀能力調查、公民與公民權調查等等,自二OOO年起,成績斐然,芬蘭從中等層級,變成頂尖等級。可惜,書中有提到日本、韓國、中國、上海的評比,但沒看到台灣的。
或許,您會懷疑評量指標的代表性,或質疑評量的可信度,但改變不了一個事實,世界各國高層教育人士或政治人物,絡繹不絕,摩肩接踵,拜訪芬蘭,以芬蘭教改為標竿,以芬蘭教改為借鏡,加以仿效或擷取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意欲見賢思齊。天下人豈非傻瓜?芬蘭教改成功顛撲不破。
芬蘭如何教改成功?正是作者所要探討和告訴大家的,當然,成功原因絕不是單面向,而是多面向,因太艱深,多的是理論和專業,不時讓我不知所云,滿頭霧水,似乎囫圇吞棗;也因為岔路和分歧多,讓我抓不住重點,還踏進荊棘叢林,迂迴環繞走不出來。但,我總努力把整本書全部看完,並抓出若干教改成功的思維。
芬蘭成功的經驗,包括課程綱要、師資培訓方式、特殊教育模式、學校領導方針等等,甚為繁瑣,非片言隻字所能盡述。關於本篇閱讀心得,我從兩方面著墨探討。第一方面,「芬蘭優勢-教師」。本書共分五章節,其中一個章節,就是專講芬蘭教師是專業的,是頂尖的。
首先,芬蘭的傳統文化,認定教育是一份高貴且具威望的工作,人人稱羨,如同醫師、律師、建築師或會計師,是每位優秀年輕人追求和盼望的崇高職業,用生命、名譽、愛心,全心全力投入的工作,道德意義遠重於物質利益。
我不認同芬蘭教師文化多優秀,台灣不也如此嗎?「尊師重道」、「因材施教」、「有教無類」、「一日為師,終生為父」、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,典型傳統儒家教育思想,教職在台灣也是崇高的職業啊!教師的熱誠和愛心哪落人後?我唸初中時,最大的志願是當老師,但莫可奈何,僅能望洋興嘆,徒呼負負,因臺中師專門檻高不可攀。
其次,芬蘭教師培育品質高,師資優秀,而且,不管是小學、初等後期高等教育(國中)、後期高等教育(高中職),每位老師至少要有碩士以上學位。
這點我也無法認同,台灣不也如此?師資培育豈會差?好幾年來,師專早已廢除,升級為師範學院或大學,台灣每位老師都有大學學歷,且公家單位栽培人才,不遺餘力,鼓勵進修,特別是教師,不少教師都進研究所深造。
以我為例,86年入公家單位,隔年就申請就讀碩士班。學費公家全額補助,每週還給兩天公假。三年後畢業,91年,縣長還頒發「敦品勵學」獎牌,這種好康哪裡找?所以,「芬蘭優勢-教師」,我不認為是芬蘭教改成功的重要原因。
第二方面,「芬蘭悖論-少即是多」,這也是五個章節之一。所謂悖論,是指背離常道,違反常理的思維。少即是多,涵蓋三個觀點:「教得愈少,學得愈多」、「考試愈少,學得愈多」、「愈多元,愈平等」。其中,「愈多元,愈平等」,與我的論述無關,故略去。前兩個芬蘭悖論,外行的我,個人反而認為是芬蘭教改成功的重要原因,卻也不是全部的原因,後面將再提起。
何謂「教得愈少,學得愈多」?傳統理念認為增長授課時間,可以讓表現不如預期的學生有所成長,但芬蘭挑戰這傳統理念,授課時間少,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我學習。另外,政府推動和鼓勵學生參與各種青年社團和運動協會,這些社團和協會對學生的社會、人格發展貢獻良多,也對教育體系表現有裨益。台灣有不少學生志工,值得嘉獎和鼓勵,但普遍上,都是一窩蜂性、被動性地,以取得服務時數為目的,以便申請學校時加分為導向。
芬蘭不僅授課時數少,學生花在家庭作業的時間也少,他們追求輕鬆學習和不具壓力的教育環境。台灣呢?不僅授課時間多,家庭作業也多,學生在放學後,不分週末與假日,還花幾個小時的學習,包括安親班、補習班或者所謂的考前衝刺班等。各位兄弟姊妹,您認為這是揠苗助長,還是摧毀快樂學習的火苗?
何謂「考試愈少,學得愈多」?全球教改運動者多認為,競爭、篩選和更多的考試,是提升教育品質的必要條件,但芬蘭反其道而行,極少考試,甚至不考試,避免教育淪為壓榨學生腦力、強迫學生記憶,為了滿足考試成績而唸書,而不是為了追求和理解知識而唸書。
當然,怎知教育成效?如何知道學習成果?總不能鴕鳥心態,眼不見為淨,教師和學生彼此呼攏吧?所以,芬蘭發展出另類的學生學習評量方式,包括教師進行的教室評量和綜合進展評量,及常態性的全國10%抽樣評量。總之,學生接受考試的機會,少之又少,唯一值得在意的僅有大學入學考試。
以我為例,深受考試之荼毒。我活到花甲之年,兩鬢斑白,還不時噩夢連連,夢到自己穿著高中制服,呆坐教室,時間緊迫,接近打鐘交卷時刻,整張考卷不會作答,半題也不會,全部空白,當下緊張又恐慌,手忙腳亂,汗流浹背,冷汗涔涔,連想抄臨桌考卷的時間也沒,就在即將崩潰的下一秒,自己驚醒了,全身也濕透了。
既然,芬蘭教改成功,台灣依樣畫葫蘆,全盤仿效,包括與傳統或全球普遍一致的觀念,悉數背道而馳的芬蘭思維,所謂的「芬蘭悖論」,也全盤搬到台灣來,台灣是否就能安身立命,保證教改成功?非也!豈是那麼簡單?那中央豈不需要教育部長,地方不需要教育局長,學校不需要校長?作者說,想要仿效芬蘭的教改,還須考量芬蘭的社會文化、社會福利、政治與經濟等各層面,因有很多因素,隱藏在眼睛能夠看得見的表象背後。如果這樣,台灣教改,難喔!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!(106年4月1日完稿)
【註記】網友回響:吳O華:「術有專攻,各行各業,隔行如隔山。即使參考他國的教育制度,其社會背景、民俗風情不同以及整國民風的炯異,皆無法複製,如何從他國學其教育制度,只能截長補短ㄚ。錯誤的政策遠比貪污更可怕!」劉O光:「個人感想是,台灣學生學習的重點是文憑,歐美則是在應用。台灣是『有教無類』,歐美是『因才施教』。文憑只要會讀、會背、會考即可獲得,應用則需理解與貫徹。簡單的說,譬如做一道菜,台灣的學生做菜的方法程序樣樣皆知,但真正上廚房時卻不一定做得出來。台灣教育是有飯大家吃,但個個吃不飽。我看過許多醫學院畢業的學生連血管都打不到,理由是現在都是護理師包辦(還好絕大部份的醫師都是很優秀的,如吳醫師即是);讀汽修畢業的連機油都不會換,你相不相信?看了吳醫師的文章,再來看看這位只有19歲美國高中生,他做了什麼?就是這個熊孩子,發明了5分鐘檢測癌症法,現在也改變了全世界!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