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
一二三、散播性血管內凝血
作者:吳聰賢醫師
內科實習最後一天,下午兩點多,外面開業醫轉診一位女病患,30多歲,丈夫、公公、婆婆,及娘家父母跟著來。患者輕度發燒37.8度,血壓低BP 86/60mmHg,脈搏微弱,意識障礙,無法順利對話,皮膚多處瘀點(petechia)、紫斑(purpura),血液學檢查紅血球(red blood corpus,RBC)、血色素(hemoglobin,Hb)、血比容(hematocrit,Hct)均低,白血球16000多,血小板不到10萬,初步診斷為敗血性休克(septic shock)。
依照主治醫師處方,掛上點滴5%glucose saline solution,抗生素即刻給予,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的Garamycin,和對抗革蘭氏陽性菌的cefamandol。病情沒有好轉,持續惡化,意識逐漸昏迷,嘴角流血,血壓升不上來,同時點滴注射處針孔不斷滲血,緊急驗血,一些血液凝固時間均延長,包括bleeding time(BT)、coagulation
time(CT)、thrombin time(TT)、prothrombin time(PT)、partitial prothrombin time(PPT)。至今,這些凝固時間我還搞不懂。
又依照主治醫師處方,我每兩個小時,給患者輸注止血劑Transamin
2Amp,但病人仍然持續變壞。等到內科主任趕回營區,已經晚上七點多。專長血液學的內科主任診察病人後,診斷為敗血性休克(septic shock)併發散播性血管內凝血(disseminated
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,DIC),指示停掉止血劑transamine,改換抗凝血劑heparin,完全180度的轉變。我內科實習最後一天,徹夜熬到凌晨四點,最後,仍然挽不回一條年輕的生命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