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家後繼有人 三十一、你不能不知道腸病毒(四)(小千比腸病毒日記4)

吳家後繼有人
三十一、你不能不知道腸病毒(四)(小千比腸病毒日記4
作者:吳聰賢醫師
106811日,週五。小孫子罹患腸病毒第四天。
病情穩定,往痊癒方向前進。第一、二天有高燒,曾高到耳溫39度(等於腋下38度);第三天,體溫穩定,大抵38度以下,37.4-37.6度之間,不再發燒,不過,固定時間,給了三次安家熱糖漿,每次3cc。第四天,從昨晚到清晨,都沒有發燒。
至於,衛生單位積極宣導的腸病毒重症前兆病癥,如彰化縣衛生局連續十幾年,印製的「黃金72小時」A4大小宣導單張,包括嗜睡、意識不清、心搏過速、肌躍抽搐、無故驚嚇、肢體無力、嘔吐和持續高燒等,小孫子都無上述症狀,我內心踏實了,不擔心了。其實,第三天沒發燒,我就估計危險期過了。不過,兒子媳婦們仍擔著心,怕肢體麻痺,因麻痺多在退燒後數天發生。哪個小朋友會演變重症?無法預知,診所也給了小黃色單張,正面是「重症前兆病癥」,背面是「居家護理6要訣」,提醒家長注意觀察,有不對勁,馬上送大醫院。疾管署有規劃重症責任醫院,須上網查詢,才不會送錯醫院,浪費時間在路上奔波。
不知何故,雷厲風行十餘年的腸病毒,最近數年卻有逐漸趨緩的情形,重症個案驟減,從數百例到十幾二十例,死亡案例也少了,僅剩個位數。彰化曾連著數年,沒有重症病例,也沒有死亡案例,我為此記功;當然,先前,也曾因死亡案例被記過。不過,腸病毒輕症並沒趨緩,每年仍有數萬例,甚至超過十萬例。腸病毒無特效藥,診所醫師只要準備安佳熱退燒糖漿(普拿疼,Panadol),就可以治療99.9%以上的患者,或許再加上康護寧止痛噴液劑(苯達明,Benzydamine),就足夠應付極多數患者,當然,醫師須給家屬相關衛教和單張,就四平八穩,對得起良心,也不擔心醫療糾紛,至於重症個案,生死攸關,極端專業,由大醫院去處置了。
小時候,40年代,只有水銀體溫計,量腋下,偶爾量肛門或口溫,沒有今日的電子耳溫槍。當年,一般父母神經較大條,腋溫37度以上,算輕度發燒,不就醫,可能給冰枕;38度以上,算中度發燒,會考慮就醫;39度以上,算重度發燒,會緊急就醫。今日,父母對發燒忍受度低,仍維持老一輩的想法,耳溫高過38度,甚至37.5度,就會就醫;如果大於39度,則送急診。其實,腋溫和耳溫標準有別,耳溫會比腋溫高1度上下,不能用腋溫舊標準判定嚴重情形。以疾管署標準來說,各類傳染病通報定義,所謂發燒是指耳溫38度或以上;人口密集機構傳染病防治指引,所謂發燒也是指耳溫38度或以上。
對兒科來說,有如下簡略標準供參考:一、輕度發燒:耳溫38-38.5度,不需使用退燒藥,多補充水分即可。據說體溫高些,有助於免疫功能運作。二、中度發燒:38.5-38.8,使用口服退燒藥或肛門塞劑,也可使用冰枕,三個月內嬰兒則用水枕。三、重度發燒:38.8度以上,治療處置如上,亦可泡溫水澡(水溫37度左右)來降溫。
早年,在急診室,用酒精擦拭身體的作法,不再被建議。這是醫師的處置原則,但家屬聽不進去,超過38度,就會急著給退燒藥或塞劑。依我督導查核醫院的經驗,上述準則,對小兒加護病房來說太粗糙了,特別是照顧腸病毒重症個案,新生兒、一歲嬰兒、兩歲幼兒等等,都有不同的體溫和血壓標準,太精細了,難以背誦,以致印成小抄,醫護人員每人一張隨身攜帶,大都夾在識別證後面,掛在胸前。
第三天晚上,為了給小孫子口腔噴康護寧止痛劑,特別用了壓舌板,親眼見到口腔潰爛,一個大潰瘍,大小約0.5公分直徑,位於口腔硬顎,稍前端的位置。僅是第三天,不是紅點、紅丘疹或水泡,而是糜爛性潰瘍。很心疼,肯定很痛,難怪厭食又拒食。早上,小孫子剛醒來,伊唔哭鬧著,不似往常的笑臉相向,須抱著安撫,既然沒發燒,小孫子的哭鬧應該與喉嚨痛有關。跟口腔潰瘍相較,腳和小腿的大水泡,也不遑多讓,讓人心驚膽跳,很害怕不小心撞破或擦破水泡,豈不痛得哇哇大叫?
很奇怪,口腔潰瘍會痛,手腳水泡竟然無動於衷,好似非長在自己身上,感覺小孫子半絲也不痛。水泡主要集中在下肢,特別是兩拇趾周邊,雖部分小水泡逐漸乾涸,但第四天還有水泡長出來,兩大拇趾的水泡,最大的有0.5公分直徑,鼓脹著,亮晶晶的,充滿著液體,感覺隨時會破裂。為何說不痛?因小孫子還不會走路,如往常,在地板上,爬上爬下,爬進爬出,通行無礙。
他的圖書和玩具區,用塑膠柵欄遮圍,他自己爬進爬出的,少說不下二十回,完全無動於衷,沒有疼痛的感覺。而且,爬的速度也沒稍緩,仍然橫衝直撞,比機車闖紅燈還猛。如果,被大人抱在懷裡,不小心碰到水泡會痛嗎?沒有,否則,我怎敢抱他。因大人對腸病毒有免疫力,我豈只抱他,為了減輕小孫子不適,我還吻遍他全身,跟他嬉鬧著。怪哉的,水泡似乎很韌,不容易破。
第四天了,水泡數量有增加,但增加不多,幾個而已,主要是水泡增大,讓人戒慎恐懼,怕碰破他的水泡,或小孫子自己擦破水泡。很大的疑問,長那麼大的水泡,好像二度的燙傷,怎會不痛?同樣的感覺神經,口腔會痛,皮膚卻不痛,我無法理解。兒子說,是小嬰兒痛覺神經發展未完成之故。真的嗎?醫學上沒有相關說明,我只能推給造物者,所謂「生命源頭的堅韌」。
小孫子的病程讓人樂觀,第一天高燒,第二天中度發燒,第三天沒發燒,但抱在懷裡,可感覺體溫比平常高。第四天體溫正常多了。前兩天,痛苦呻吟,完全沒笑容,僅往媳婦懷裡鑽。第三天,我逗他時,如咋舌,或親吻他前臂、上臂和胸脯時,他會露出笑臉,或偶而學著我咋舌。第四天,更上一層樓,我的逗弄會誘發他哈哈大笑,還會主動投懷送抱,變成小孫子來逗弄爺爺。我已有相當保握,小孫子沒問題了,至於是否肢體麻痺的隱憂,我絕口不提,也不時岔開話題,避免兒子媳婦緊張。
週五,下午有門診,我上午須離開。我從小孫子醒來後,約上午630分,開始陪他玩耍,爺孫兩人一同關進圖書玩具間,一起嬉戲玩耍。三歲以內,是小朋友大腦快速發展期,神經突觸飛猛連結,年輕時,我沒空教導自己的兒子,老來,就用教導孫子當彌補。我唱唐詩五言絕句給他聽,我唸書給他聽,我唱兒歌給他聽,我陪他讀書,我陪他丟球,我陪他遊戲,我陪他聽音樂,我數數字...等等,我無所不用其極,要給小孫子最大的刺激。
雖然,發病才第四天,僅是仍食慾不振,病容已從臉上逐漸消退,恢復了了開朗,恢復了笑容。我內心感動著,眼眶是濕潤的,生命的起源是偉大的,多大的苦楚或折騰,生命仍會熬得過去。我慶幸著,內心暗自禱告著,也竊喜著,「小千比,你太厲害了,也太偉大了,爺爺很高興,也很喜歡,爺爺愛你。」
我將孩子交給兒子媳婦,上午830分出門。路途很近,僅須七、八分鐘,我走路到車站,然後搭高鐵回台中。等門診結束後,我再次搭高鐵北上,這次有內人同行,兩人慌慌張張出門,內人希望小孫子睡著前,能抱抱小孫子。小孫子得了腸病毒,當奶奶的心疼和不安,全表現在寢食難安上,吃不成吃,睡不成睡,換成個人似的,其煎熬,肯定是我的百倍、千倍,這種煎熬,我能感同身受。若非奶奶要上班,奶奶早飛到小孫子身邊了。其實,奶奶身體在台中,每晚的Line的對話和視訊,魂魄早飛到板橋,緊抱著小千比親嘴呢。
晚上,915分,按了門鈴,兒子來開門,終於見到小孫子了。奶奶興奮得很,房間換了衣服,洗完手,迫不及待地,好像三年不見般,抱起小孫子,圈在懷裡,兜在胸口,半刻也不放手,高興著,雀躍著,嘴巴還不時喊著,「小千比,好可憐喔,奶奶好心疼喔,奶奶也好好想你喔!奶奶太愛你了,你要趕快好起來喔!」這是奶孫之樂,血緣的親情。當爺爺奶奶的,最大的幸福莫過於,看著孫子、孫女們平安長大,也幸福長大。(106811日完稿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