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家後繼有人
十一、阿公患傳染病恐慌症
作者:吳聰賢醫師
105年11月28日,週一,晚間10:44,大兒子用Line傳來訊息,「老爸,歆怡的弟妹想問,新生兒鵝口瘡和長水泡,欲就醫,門診要掛哪一科的醫師?」此日上午,我二林出差,有些累;加上感冒,身體倦,晚上10時剛過,早已上床躺下,沈沈睡去。阿嬤學校忙碌,不遑多讓,比我更早進入夢鄉,所以,兩人均沒收到兒子訊息。
此日,上午8時,剛進辦公室,承辦人即催促,「科長,快一點!我們8時就要出發了。」安排今天,進入彰化監獄,幫受刑人和監獄管理人員,施打流感疫苗。往年,已連續好幾年,每年流感疫苗施打尾聲,十二月底或隔年一月初,疫苗剩餘多,報廢可惜,審計室難交代,均由我帶隊,或二林衛生所主任帶隊,進入監獄免費施打疫苗。
監獄流感疫苗施打,採自由意願,簽署同意書才施打,因群體效應,加上監獄衛生科、戒護科鼓吹,同意接種人數不少,少者六百餘人,多者七百餘人。如同縣府主管、新聞處媒體記者、議會議員等,已成了我每年固定行程,我要安排,負責帶護理人員,至現場實行疫苗接種。施打疫苗前,須經醫師評估,衛生局只有兩位醫師,局長和我,所以,我缺不了席。
一個多月前,今年十月下旬,監獄爆發流感群聚,甚至有個案死亡,引起疾管署和媒體關切,為控制疫情流行,故積極介入疫情處理及疫苗接種。可能,不忍即將屆齡退休的老科長、老醫師,擺第一線,過度勞累;另外,衛生所主任身體微恙,不捨過度勞動他,故承辦人請示長官後,安排其他醫院醫師和護士支援。醫師支援費用,每節三小時(上午9時至12時)2660元;護士支援費用,則是1250元。兩名醫師、五名護理人員,總計花費1萬1570元,可從105年流感疫苗接種計畫,中央的補助款支付。
補助款足夠支應,就不勞動自家人,花錢雇工了事,是正確抉擇。其實,我雖有醫師資格,是醫師公會會員,近兩年來,卻沒有執業登錄,嚴格說來,我是以密醫方式,執行醫療業務。我總認為,自己以防疫醫師、公共衛生醫師身分,從事公務,有何不可?卻是唬攏,便宜行事,沒有法源支持。
此次群聚疫情,我第二次入監,第一次是11月8日,也邀請中央的防疫醫師一起進入。這次入監施打疫苗,我是主辦科長,不能置身度外,我須帶隊,監督和督導疫苗接種流程順利。可能受疫情影響,接種人數破紀錄,達九百餘人。若非五十歲以上受刑人,105年新納入的接種對象,近四百人,已於第一波施打過疫苗,否則數據會更大。
監獄門禁森嚴,高牆、鐵門、鐵窗,層層關卡,難越雷池一步;警衛森嚴,出入有人跟隨,幾人進入,就要幾人出來,一點也不馬虎。監獄分成好幾個工廠,上下樓梯,爬山爬下,三個小時不得休息,我是累了,腳酸了,喉嚨也啞了。我要逐個工廠高喊:「打完疫苗,不要揉,只要按壓3-5分鐘即可;同時,今天要喝兩千c.c.開水。」
至於感冒,到底怎了?我每天田裡工作,沖冷水澡,運動量足,身體還壯的,號稱十餘年來不曾感冒。11月27日,週日,清晨五時,在寒風細雨中出門,參加彰化縣鳳凰大地協會登山活動,谷關七雄的老五東卯山。十年前,罹患心律不整毛病,懷疑運動量不足,由阿嬤陪著,兩人結伴走遍和爬遍,彰化、台中,各健行步道和大小山脈,包括谷關七雄,甚至遠征苗栗南庒的加里山和哈堪尼山。加里山,熱門登山景點,台灣小百岳之一,海拔2210米,輪廓酷似富士山,故有台灣富士山稱號。
東卯山,也是小百岳之一,海拔1690米,從谷關大道院進入,走產業道路一公里,登山口(海拔705米)至三角點,全長六公里,落差千米。全程下雨,穿戴雨衣和撐傘。雨天,加上久未爬山,體力透支,累了。離攻頂尚餘一公里半路,我與阿嬤回頭了,放棄了。留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。爬Z字型的山路,身體有在運動,散出熱能,汗水與雨水分不清,全身舒暢,不覺得冷,但是,下午二時,回到大道院,情況不同了,寺廟騎樓下,空曠,沒遮掩,冷風刺骨,寒風凜冽,直往身上灌,衣服濕透,來不及換乾淨的衣裳,全身直寒顫和顫抖,不感冒才奇怪。
為何說久未爬山?10月12日起,適逢小寶貝誕生,歡呼鵲喜,抱金孫重要,還是爬山重要?當然是抱小千比重要,重要千萬倍喔!10月30日,新北市平溪區的中央尖山、慈母峰和孝子山的登山行程,為了可愛又超萌的小千比,忍痛放棄了,不去了,1400元的活動費用,算啥?打水漂了。好家在,有繳費,沒參加,依據協會內規,仍有計算點值。何為點值?有何價值?
那為啥仍堅持要爬東卯山,以致患重感冒?是有其原因。第一個原因,全年度第十一次登山行程,協會免費贈送,減免1400元活動費用。第二個原因,夫婦拚足年度滿十二次行程,協會有計算點值,滿十二點值,會頒發「鳳凰獎」和「參與獎」,獎金合計數千元現鈔,是不小的誘因。
年度最後一次登山活動,12月4日,苗栗大湖馬拉邦山賞楓行程,阿公和阿嬤兩人若參加了,剛好滿十二點值。要跟小千比說抱歉了,為了獎金,也為了面子,協會的向心力,故要缺席,無法北上抱小金孫啦!不要緊,領到的獎金,小千比可分紅喔。小千比要抗議了,「阿公!您說笑,一個月又三週的小嬰兒,怎會花錢,還不是被爸比A走!我寧願被阿公抱,被阿嬤疼。」
感冒,特別是流行性感冒,感染力特強,豈不要傳染給小千比?不僅阿公,阿嬤也沒躲過,也患感冒了。怎麼辦?絕對不能帶病,害得金孫也傳染感冒。阿嬤儘快就醫,阿公沒就醫,卻也盡快服下克流感(Tamiflu)藥物。喉嚨痛,咳嗽有濃痰,不等高燒,就用藥了。
我期盼趕快痊癒,不能耽擱,才能儘快好好擁抱親愛的小金孫。我有多次服用克流感的經驗,效果挺好的,有如神仙妙藥,服用兩、三顆,即有奇效,病徵馬上消失,接近痊癒。早年,40餘歲,氣管弱,每回感冒,有濃痰外,常會劇烈咳嗽經月,甚至三、四個月都不痊癒,還以為感染肺結核。此種長期慢性咳嗽,藥物效果差,甚至服用強效抗生素Rifampicin,也是久久難治癒。當年,這是我的嚴重罩門,我直認為,晚年會因感冒,引發支氣管炎、肺炎致死。
回到本篇文章的開頭,兒子代為詢問,新生兒鵝口瘡和長水痘要掛哪科門診?我直到手機鬧鐘響了第三次,上午6時18分,起床,才看到訊息。手機鬧鐘內鍵,上午6時叫床,每9分鐘稍後提醒,響三次,剛好是6時18分。我全身因害怕,而起顫抖,媳婦的弟妹在問,又是新生兒,當然指弟妹的第二個孩子,出現相關病徵。
「新生兒」此語有誤,出生未滿月者,才稱「新生兒(Newborn)」;一歲以內的,則稱「嬰兒(Infant)」。弟妹第二個孩子,男嬰,比小千比大三個月,應稱嬰兒,而非新生兒。小千比多在外婆家出入,尤其近日,12月1日至12月10日,兒子、媳婦美國學術行,小千比會留在外婆家,由舅媽併同照顧,與小表哥的接觸,肯定水乳交融,密不可分。小表哥患病,小千比會被感染,也會罹病,這是我害怕的原因。水泡,難道是腸病毒?會嚇死人!我對腸病毒有極大的恐懼。
「鵝口瘡(Thrush)」,屬白色念珠菌(Candida albicans)感染,黴菌的一種,又稱「口腔念珠菌病(Oral candidiasis)」,病灶發生於兩頰黏膜、舌頭和嘴唇,新生兒和六個月內嬰兒很普遍,很常見,幾乎不能算是疾病,幾乎不用治療,隨著嬰兒長大,免疫機能增強,自然痊癒,除非先天性免疫缺乏的嬰兒。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(AIDS),俗稱愛滋病,感染白色念珠菌才可怕,口腔糜爛驚人,不僅口腔,還會往外擴散到嘴角、下巴,往內擴散到咽喉、食道等,主要是免疫系統喪失的結果。健康的嬰兒,鵝口瘡是一過性的小毛病,我根本不擔心,完全把它忽略。
我手指顫抖,擔心地用Line回覆,告訴兒子,掛小兒科或小兒感染科,小表哥不是新生兒,不必掛新生兒科。也告訴他,鵝口瘡常見,不算疾病,不管它。我擔心的是「水泡」,忙問:「何種水泡,何部位?有發燒嗎?是腸病毒嗎?腸病毒傳染性很強!」我暗示,可千萬不要讓小千比,因接觸小表哥而感染腸病毒。越年幼的嬰兒,感染腸病毒後,其併發症、後遺症越嚴重,難以想像。
此刻,阿嬤醒來了,半睡半醒,碎碎唸著,「整夜打呼,吵人;鬧鐘響了三次,吵人;又聽到你滴滴答答在打Line,吵死人了啦!」當我解釋後,晴天霹靂,阿嬤瞬間驚醒,跟我一樣顫抖,不再碎碎唸了,在廁所裡,用高亢顫抖的聲音叫著,「會不會是腸病毒,還是水痘啊!」人不為己,才奇怪,她也擔心小金孫被感染。
自從民國87年,十餘年來,腸病毒(Enteroviral infection)幾乎等於國病,台灣每個年輕媽媽的夢魘。87年腸病毒大流行,全國死了78位小朋友,每位小朋友都是家庭的寶貝,中央不少長官因而下台。至於水痘(Chickenpox),兩個月前,學校爆發水痘群聚,通報轄區衛生局,中區管制中心的防疫醫師也介入,鬧得人仰馬翻,阿嬤身陷其中,記憶可新。
關於水痘,不僅如此,阿嬤還有另一深刻記憶,那是33年前的事了。民國72年,阿嬤總算懷大兒子,就是小千比的爸比,全家興奮無比,特別是阿公,將為人父的喜悅,沖刷過往的陰霾。第一孕期,懷孕前三個月,阿嬤沒發燒,沒任何病徵,竟然無端感染水痘,臉部長出兩個小水泡,皮膚科醫師也確診是水痘。
當時,兩人嚇得要命,很擔心會如同德國麻疹,生下先天性畸形兒。連著六個月,惴惴不安,忐忑不安,等孩子生下來,確定健康平安無事,整個肩膀重擔才卸下來。好家在,主要是媽媽的水痘沒很嚴重,且免疫強。孕婦懷胎前三個月,最怕碰上傳染病,因前三個月,正是胎兒器官分化的時刻,不小心易造成先天性畸形。
會是腸病毒感染嗎?今年腸病毒流行有些反常,大家不禁質疑,已經十二月了,怎還有腸病毒在幼兒園繼續散佈?腸病毒流行高峰期,是每年的四月至六月,另一波小高峰是九月至十月。今年度的腸病毒併發重症,沒有預估的多,但輕症病例增多,停課班級數多。截至11月25日,停課班級數來到115班,接近去年度的兩倍。更驚訝的,節序快入大雪,天氣漸冷,但是,11月30日還通報一班停課;12月1日也通報了三班停課。我的擔心,不是沒有來由的。至於鄰近縣市,有的停課班級數高達數百,是本縣的數倍。
我對腸病毒為何有極大的恐懼?不僅是恐懼,且是慘痛教訓。八、九年前,家族聚會,餐敘後,吳家晚輩,仍在襁褓中,漂亮又秀氣的小美女,吳家蓉,莫名其妙,沒高燒,口腔沒嚴重水泡或潰瘍,也沒明顯的手足口病,竟然瞬間右腳無力。通知我這個叔公後,我從衛生局趕往天祥路住家探視,緊急轉給彰基小兒感染科主任,他給我的回電,正是我擔憂的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。幾年歲月過去了,腸病毒侵犯腦幹和脊髓神經,留下的後遺症,讓叔公痛心。每次回天祥路老家,看一回,痛心一回,她可是吳家後代子孫啊。
我的痛心還包括兩點,第一點,我是疾管科長,腸病毒防治是我的業務,衛教宣導是我的專長,竟然讓吳家血脈感染腸病毒,情何以堪?孰不痛心?第二點,叔公是科長,也是醫師,照樣對腸病毒束手無策,眼睜睜看著吳家血脈罹患重症,留下遺憾的後遺症,情何以堪,孰不痛心?腸病毒沒特效藥,無藥可治療;至於後遺症,只有靠復健了,但復健成效有限。
我疑神疑鬼,很擔心是腸病毒,媳婦回覆:「弟妹的孩子,在嘴巴嘴角處,長了一個水泡,沒有發燒,沒有其他症狀,沒有特別異狀。」好家在,沒發燒,沒有泡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病徵,看來不是腸病毒,應該不是腸病毒。原則上,腸病毒是會發燒的,發燒越高,病情越嚴重,尤其發燒超過三天,將分崩離析,兵敗如山倒,難以挽回,故有黃金72小時的稱號,延誤不得的。但也擔心和害怕,可不要如堂姐般出狀況,小病徵,卻是大後遺症。
媳婦再次回覆:「小嬰兒都沒出門啊!而且,小嬰兒的四歲大姊姊,弟妹的大女兒,以前得過腸病毒,當媽媽的知道腸病毒的特徵,小嬰兒不是腸病毒啦。」媳婦的答覆,我再次稍感放心,應該不是腸病毒了。不過,要說明一點,嬰兒不出門就不會感染腸病毒,這是錯誤觀念,腸病毒常是大人或較大的小孩,從外面或幼兒園帶回家,然後感染給在家的小嬰兒。
還有一點要說明的,感染腸病毒並沒有終生免疫,仍有再次感染的機會。小兒麻痹病毒有三型,原屬腸病毒族群內,後來劃歸出去。小兒麻痹病毒會引起肢體痲痹,所以,腸病毒引發肢體痲痹,是可以理解的。腸病毒共71型,尤其腸病毒71型最毒,最容易造成重症病例。扣除重複的型別,腸病毒共68型,會因為不同型別,而反覆感染腸病毒,又因交叉免疫反應,每次感染,病情會越輕。等年紀越大,國小高年級或國中以上,反覆感染腸病毒後,往後就百毒不侵了。
有人罵公務員,「吃屎的」、「坐辦公桌吹冷氣的」、「佔茅坑不拉屎的」,我無言以對。好幾年前,衛福部口口聲聲要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,從來僅聽聞樓梯響,拿不出任何成果,讓人汗顏,令人氣結。據說,海峽對岸已經研發出疫苗。有人開玩笑,如果中國捐贈腸病毒71型疫苗給台灣,台灣人敢用嗎?或許,媚洋心態,即使台灣研發出來,也會像流感疫苗一樣,大家搶打國外疫苗,卻計較國產疫苗。真是糟糕的錯誤心態。
非常慶幸,數日來,弟妹的小嬰兒無事,不是腸病毒,也不是水痘,咱家小千比當然也就無事了。經此折騰,我與阿嬤不知消耗多少精氣神,總之,平安就好,但願日復一日,小千比平安健康長大,就是阿公阿嬤最大的心願了。俗語「兒孫自有兒孫福」,話雖如此,說的容易,說的比唱的好聽,做起來可難矣。您能感同身受嗎?還是罵我又老、又呆、又癡,自作自受乎?
「回應」:吳O華:「還好啦,老天有眼,有驚無險,平安就是福。阿公的你,自己也要多保重,放寬心,盡人事聽天命。」我:「是喔!您也是喔!」吳O華:「加油。」(105年12月1日完稿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