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血糖昏迷驚魂記(小說) 四十八、第三代胰島素類似物


低血糖昏迷驚魂記(小說)
四十八、第三代胰島素類似物
作者:吳聰賢醫師
五哥在我面前罵我內人,說她屁股養,沒事找事幹,偏要送到大醫院打胰島素,才會造成岳父低血糖昏迷,我個性內斂,不好意思當面嗆他,「是啦!老人家不用積極治療,早死早超生,好早點分遺產吧!」司馬昭之心,路人皆知,他不是真的關心低血糖昏迷,只是藉機發洩不滿,怪罪內人多此一舉,讓老人家還有更多生機,死前不知還要揮霍多少。說不定,他內心也怪罪鄰居通報,也怪罪警方通知我,也怪罪我要警方叫119送醫。
很早以前,第一型糖尿病患者,生產胰島素的beta細胞,因自體免疫反應,破壞殆盡,在幼年時,一旦發病,無藥可治,在一、二年內必死無疑,死因大抵是糖尿病酮酸中毒(Diabetic ketoacidosis)。直到胰島素研發出來,第一型糖尿病患才能活存下來,至於更多比率的第二型糖尿病患,患病久了,beta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也幾乎殆盡,也因有胰島素的研發,患者血糖才有較好的控制,併發症少了,死亡率降低了,生活品質好些了。
1921年,弗雷德里克•班丁(Frederick Banting1891.11.14-1941.2.21,享年50歲,加拿大籍)和約翰•麥克勞德(John Macleod1876.9.6-1935.3.16,享年59歲,英國蘇格蘭籍),兩人合作,首次成功提取了胰島素,並成功用於臨床治療,轟動全球,兩人因發現胰島素,隔了兩年,在1923年,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。
第一代胰島素。人、牛、羊、豬等哺乳動物的胰島素分子,其胺基酸序列和結構稍有差異,其中,以豬的胰島素與人的最為接近。早期胰島素製劑,一般是採用豬的胰島素,豬的胰島素與人的胰島素相較,只存在一至四個胺基酸的不同,但仍然容易發生免疫反應,人產生免疫抗體,去對抗和攻擊豬的胰島素,以致注射部位的皮下脂肪萎縮,以及對豬胰島素的過敏反應,由於免疫原性強,容易反覆發生高血糖和低血糖,容易出現胰島素耐藥性等。上述豬、牛、羊等動物的胰島素,被稱為第一代胰島素,又稱為動物胰島素。
第二代胰島素。1955年,弗雷德里克•桑格(Frederick Sanger1918.8.13-2013.11.19,享年95歲,英國生物化學家,分別於1958年、1980年,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),他首次闡明了人胰島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(即一級結構),因此獲得了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。1965年,在王應睞的領導下,中國科學家鄒承魯、杜雨蒼、汪猶、邢其毅、鈕經義、龔岳亭等人,最早成功合成人的胰島素。1980年代,通過基因工程(重組DNA),製造出高純度的合成人胰島素,相對於動物胰島素,人胰島素較少產生過敏反應或胰島素抵抗(耐藥性),皮下脂肪萎縮大減。此為第二代胰島素。
第三代胰島素。1990年代,對人胰島素結構和成分的深入研究中發現,利用基因工程技術,改變胰島素肽鏈上某些部位的氨基酸組合;改變等電點;增加六聚體強度;以鈷離子替代鋅離子;在分子中增加脂肪酸鏈,加大與蛋白的結合等等,均能改變其理化和生理學特徵,從而研製出,更適合人體生理需要的胰島素類似物(Insulin similitude)。此為第三代胰島素,亦稱為胰島素類似物。此胰島素類似物可以緊臨餐使用,不像第二代胰島素有缺點,需在餐前30分鐘注射,且有較高的夜間低血糖風險,所以,也被稱為餐時胰島素或速效胰島素。
第三代胰島素有其優勢,它模擬人類生理性分泌胰島素的模式,比前兩代好太多了,第一代動物胰島素早已退出市場,第二代胰島素也正快速退出市場,目前是第三代胰島素的世界,我岳父用的就是第三代胰島素,老人家能接受最新的治療,豈不該感謝內人的用心和孝心?不過,老人家仍重男輕女,極度偏心,認為嫁出去的女兒,且已獲得大筆嫁妝,不該再回娘家,跟哥哥們搶分遺產。或許,岳父認為我是醫師,生活也不差,過得蠻好的,又不缺錢,幹嘛為了錢,與哥哥們撕破臉?
有幾次,岳父動白內障手術、急性腸胃炎腹瀉、流行性感冒高燒等,辦理中山附醫住院,雖有外籍看護工照顧,但外籍看護工語言能力差,比手畫腳的,鴨子聽雷,無法與岳父或家人溝通,至於醫師或護士更不用講了,害得內人下班後,常常要跑醫院,幾乎要累垮,所以,她常趁假日,要我去醫院做陪;自從我退休後,不必上班了,以致常被內人喚去醫院照顧老人家,我命苦。老人家腦筋挺清楚的,心機也蠻重的,應該說他把我當傻瓜耍,每次我去照顧他,他都會說,「我有一支Seiko手錶,下次送給你。」「我有一台照相機,下次送給你。」拜託,爛錶和爛相機,誰稀罕!誰要!為何不說送我金條?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