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過公衛二十年歲月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
一四O、大自然缺失症
閱讀心得寫作:吳聰賢醫師
何謂「大自然缺失症(Nature-deficit
disorder)」?你的孩子是否寧可在家上網,也不肯到戶外走走?即使到了戶外,還是戴著耳機聽音樂?你的孩子缺乏創造力、想像力?不懂得與人分享嗎?你的孩子過胖、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憂鬱、躁鬱傾向嗎?他們可能患了「大自然缺失症」。
很抱歉!美國精神醫學學會,出版的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(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,簡稱DSM),七、八百種精神疾病,找不到此病名。台灣健保局規定,臨床醫師須使用的診斷代碼,也是國際通用的,「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之統計分類(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
health problems,簡稱ICD,目前進入第10版本)」,照樣找不到此病名。這是「失去山林的孩子」作者理查·洛夫(Richard Louv),自創的名詞,不是疾病名稱,也不是醫學診斷。
它是一種大家都可理解的一種現象,指人類因疏遠自然,而產生的各種表現,如感覺遲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好發生理和心理疾病等。有證據顯示,與自然的直接接觸,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,最近研究更證明,直接接觸自然能減輕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症狀,並改善兒童的認知能力,及面對壓力和抑鬱的抵抗能力。
自然的直接接觸效能,相關研究和證據,目前說服力不如園藝治療和寵物治療。二戰期間,精神病學先驅梅寧格(Carl Menninger),在退役軍人管理醫院開創園藝治療的輔助性治療方法,園藝治療對精神病和慢性病的療效,開始廣為流行。今日,寵物治療也納入針對老人和兒童的治療保健方案之一,報告顯示寵物有助於降低血壓和心臟病發,也發現寵物讓自閉兒童敞開心胸。其實,園藝療法和寵物療法,不也可是自然接觸療法的一部分範疇嗎?
挪威和瑞典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研究,每天在平坦遊戲場玩耍的兒童,跟花同樣時間,在樹木、岩石等自然地表玩耍的兒童比較,一年後,後者有較佳的運動體適能。英國和瑞典的研究,成人也可從自然環境收益,在樹木、綠葉、自然美景等環境慢跑者,比在健身房同樣消耗熱量的人,更有復原力,更不容易焦慮,發怒和憂鬱。
2003年發表於「精神病學服務(Psychiatric
services)」期刊的一項研究,五年內,美國兒童服用抗憂鬱劑的比例增加了近一倍。2004年,美國美可保健公司(Medico-Health solutions,全美最大藥品福利管理商)的統計資料,購買兒童精神障礙藥物大增,包括抗精神病劑、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,若把注意力不集中藥物也算進去,總花費超過兒童花在青黴素和治療哮喘藥物的費用。儘管藥物有一定的療效,但自然接觸療法,也可以治療、輔助治療或預防此類精神障礙疾病,這點卻往往被人忽略,殊多遺憾和可惜。即使不能治癒,至少有助益。這是誰的責任?醫師或家長?政府或自然環境教育者?
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ttention
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簡稱DDHD),或稱注意力缺失症(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,簡稱ADD),是常見的精神障礙,約有3-5%的兒童出現症狀。通常,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包含過動症狀,但也有無過動症狀者,此則稱為注意力缺失症。美國有近八百萬兒童深受精神障礙所苦,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常見的一種。
嬰兒和幼兒期,症狀通常不易被發覺,等進入幼兒園後,透過遵守教室規範及跟同學的相處,症狀才逐漸被注意到。主要症狀包括如下:容易忘記事情、容易分心、囉嗦多話、愛辯駁、到處走動靜不下來、上課不專心、坐立不安、三心兩意、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,以及逃避持續動腦的工作,如家庭作業、學校作業,也常被老師視為不夠努力或懶惰的人。
最近的研究發現,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發生於腦前額葉,屬於遺傳性的多巴胺新陳代謝失常所致。遺傳毛病,還真多,令人傷腦筋。另外,研究也發現,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的新陳代謝,會對病情有影響。自然缺失症當然不會誘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,但自然接觸治療可以和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並用。一些研究者建議,讓此類兒童更頻繁接觸自然,尤其有綠色植物的地方,以支援他們的注意力功能,減輕症狀。
從以上討論,自然接觸療法,包括園藝療法、寵物療法,對兒童精神障礙疾病,包括憂鬱、焦慮、躁鬱、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,都是有助益,可改善症狀,我猜測應該沒有家長會持反對態度,但問題來了,兒童走出屋外,進入自然環境,家長最擔憂的孩子人身安全,怎麼維護?健行、登山、溯溪、騎越野車、露營、釣魚、飛繩釣、狩獵、野外採集、鳥類觀賞等活動,河流、野溪、高山、大海、公園、森林公園、自然保護區等地方,誰敢保證全然百分百的安全?意外、跌倒、摔傷、撞傷,溺水、蜂叮、蛇咬、野生動物攻擊等,可是隨時都可能發生。
此外,家長還懼怕的,尚包括交通意外、犯罪事件,瘋子攻擊、槍械和毒品、戀童症、虐童症、陌生人拐騙等,特別是對陌生人的恐懼,可是每位家長廣泛的擔心。台北捷運有鄭捷殺人事件,台鐵有炸彈客事件,客運巴士和砂石車撞死人事件,國外旅遊恐怖攻擊事件等,連都市叢林都這麼不安全,真正的野外叢林,哪個家長能放得下手,放得下心?
我幼年住彰化市小西巷,彰化肉圓、阿璋肉圓附近的小巷子,我國小唸中山,中山路旁的國小,從一年級開始,我都走20餘分鐘的路,穿越大小馬路和1號縱貫公路,獨自上學,今日的父母誰敢如此放任?擔心車禍,擔心陌生人,擔心拐騙,擔心瘋子,只好父母親機車或汽車,百忙中親自接送。十年前,我親眼看到三、四年級的小女生,被右轉的客運車撞死。
民國50年代,我唸國小中高年級,有個神秘基地,離學校僅數分鐘路程,且不須過大馬路,偶爾,我會趁週六下課時分,餓著肚子,跑去那邊蹓躂玩耍。它是約一、二公頃的森林公園,樹木扶疏,綠蔭蔽天,綠草如茵,百花盛開,爭奇鬥豔;當然,蟲鳴鳥叫是必然的,尤其夏天,蟬叫聲驚動樹梢,吵到耳背,蟬蛻則到處懸掛樹幹,有如萬蟲鑽動。公園內有一水池,種滿荷花和布袋蓮,對小朋友來說,最驚奇的是池邊的小蝌蚪,我不顧制服是否弄髒,整個人直接趴在池岸,拿著塑膠杯滔蝌蚪,裝進塑膠袋,不裝滿一、二十隻,不善罷甘休。蝌蚪帶回家後,養到長出後腳,又長出前腳,才倒進住家附近水溝放生。
市區竟然有此類公園?那會是小朋友的天堂,大人、小孩的休憩區,可惜!好早很早以前,我還沒唸初中時,就被大人剷除了。公園土地五馬分屍,被大切割,蓋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、彰化青年育樂中心、彰化市立圖書館、彰化縣議會等。另外,從公園中央,縱切劃出一條馬路,卦山路,路口有八卦山牌樓。兒時接觸自然的美好記憶,不復存在,只能徒呼赫赫。
我希望吳家的小千比,不會患大自然缺失症,而是曬得滿臉黎黑,自然、陽光、樂觀、合群、健壯的年輕人。看來,咱家的田地,會是小千比接觸自然的初體驗。阿公會教他那棵樹是香蕉、水蜜桃、李子、木瓜、芒果、酪梨、檸檬或仙桃;也會教他如何分辨,哪株樹是羅漢松、真柏、圓柏、龍柏、扁柏、倒柏、檀香柏、黑松、五葉松、九重葛和變葉木等。當然,阿公也會帶頭,尋找蝸牛、蜈蚣、蟾蜍、青蛙、蚯蚓、蟋蟀、天牛、金龜子、瓢蟲和芽蟲等。總之,小千比會是堅毅剛強的人,不會是溫室裡的花朵,也不會是父母羽翼下的草莓族,更不會是躲在家裡的尼特族。
尼特族(NEET,Not in Emploment, Education or Training),是指一些不升學、不就業、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,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。尼特族最早使用於英國,2013年在英國,18歲至24歲的青年中,有1/5無工作;僅首都倫敦,就有12萬名尼特族,平均每4名青年人,就有1人無工作。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歐盟各國,尤其是東南歐的國家,家庭觀念深厚,有些屆齡中年,還仰賴父母,與父母同吃住。如今,此問題已成世界性的共同問題,在美國,稱之歸巢族;在香港,稱之為雙失青年;在中國和台灣也被稱為啃老族。我相信,只要不嬌生慣養,不養尊處優,非溫室花朵,非草莓族,小千比就不會是尼特族。
有個母親這樣說:「當我還是個孩子時,這條街的盡頭是一片樹林,我常常早上六點就起床,去樹林玩兩、三個小時,一個人摘花、採藍莓、爬樹和抓昆蟲,沒人會擔心我。如今,槍械和毒品成了我擔心孩子遇到的最大危險,而且外面有很多瘋子。」
有個父親這樣說:「我有一個原則,要隨時知道我孩子的去向,我要知道我的孩子在哪裡,在哪所房子在哪個廣場,與那裡的電話號碼。因為這個世界到處都有瘋子。那些精神病的,吸毒的,需要長年心理治療的,或需要關進大牢的,都開著車在外面到處逛,他們的座位上,還放著刀械槍砲。所以,我不會輕易讓我的女兒,一個人去外面的公園。」
上面是美國父母說的話,台灣的父母認同嗎?感同身受嗎?我相信,大部分台灣的父母是認同的。台灣的兒童,睜開眼睛,就是趕著上學、上安親班、才藝班、補習班,為考試而考試,為升學而考試,其餘的時間,為了安全顧慮,就是關在屋子裡,看電視、打電玩、玩手機,有多少機會接觸自然?難怪,大自然缺失症是世上普遍的問題。在自然與安全,如何取得平衡?難矣!如何誘導兒童接近自然,是每個父母責無旁貸的任務。
「失去山林的孩子」,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出版,2009年5月初版,作者理查·洛夫著,他是資深記者,也是暢銷作家,長期關注並投身於自然、家庭和社區營造事務,為「兒童與自然網絡」共同創辦人暨榮譽主席,該組織旨在發起兒童與自然相連結的國際性運動。譯者郝並和王西敏,前者,為北京天下溪教育資訊中心創辦人暨總幹事,致力於在城市兒童中推廣戶外自然遊戲、青少年個人成長及草原生態文化保護;後者,現任中國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普教育組長,曾獲「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」頒發「馬什國際植物園教育獎」。(105年12月2日完稿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