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參加魅力韓國六日遊
作者:吳聰賢醫師
五、空氣中懸浮顆粒
物質有三相,氣態、固態與液態。有可能某液態物質懸浮於某氣態物質中,例如南部登革熱(Dengue fever)爆發流行,噴灑噴霧式殺蟲劑滅埃及斑蚊(Aedes
aegypti)與白線斑紋(Aedes albopictus);有可能某固態物質懸浮於某氣態物質中,例如沙暴(sandstorm),每年冬季吹起東北季風時,大陸黃土高原以南地區,尤其北京城,空氣中挾帶無數細沙,北方人稱之為「沙陣」或「颱風沙」。
1960年代後期,研發出超低容量噴灑法(ultra-low volume spraying,ULV spraying)以滅成蚊。超低容量噴灑法的定義是:每公頃噴灑最低量的液態殺蟲劑,至少低於500c.c.,而能獲得最有效的殺蟲效果。因用藥甚少,可以減少環境污染(environmental
pollution),且多半不需將殺蟲劑稀釋,直接用原汁噴灑,故可以節省運輸費用。這種超低容量噴灑法,讓殺蟲劑被急速氣流碎裂為肉眼看不見的微滴,飄佈於空中,以觸殺飛翔中成蚊的方法,又稱之空間噴灑法(space spraying)。
空間噴灑法最適當的微滴顆粒大小是10-15微米(micro-meter,μm,1微米=10-6公尺=0.000001公尺)的容量平均直徑(volume median diameter);如果顆粒大小介於5-25微米,效果差別不大,可以接受;如果顆粒小於5微米,飄佈效果好,但觸殺力差;如果顆粒大於25微米,則效果相反。
容量平均直徑(volume median diameter)中文翻譯有兩點缺失,若不看原文,您一定被誤導。第一個小缺失:刻度為500c.c.的燒杯,我們可以說這燒杯的「容量(可容納的量)」是500c.c.,液態微滴的體積大小是否應稱呼為「容積」?第二個缺失:沒有特別指明算數平均數(mathematic mean)、調和平均數(harmonic mean)或幾何平均數(geometric mean)時,所謂「平均」專指算數平均數,但是原文是「median」,不是「mean」,應該稱為「中位數」或「中間值」,不該稱為「平均」。
算數平均數是「所有數字相加再除以個數」;調和平均數是「所有數字的倒數求出平均數後,再加以倒數」;幾何平均數是「所有數字相乘後再開幾次方根號」。假設空間噴灑法噴出101粒微滴,依容積大小依序排列,排在第51號微滴,其顆粒大小是10-15微米,我們說這是最適當的噴灑法。或許您會問,「為甚麼不用平均數?把101粒微滴直徑相加再除以101!」我的回答,「如果噴出的微滴跑兩極端,一半微滴大於25微米,一半小於5微米,它們的平均值也可能是10-15微米。」科學家研究結果應該認為「中位數」最適當。
78年6月,行政院衛生署、環境保護署登革熱防治中心,所發行的「登革熱防治工作手冊」,就是將「volume
median diameter」翻譯為「容量平均直徑」。十餘年前,統計學還是一門深奧的學問,有這種錯誤無可厚非,我會翻譯為「容積中位數直徑」。
5-6年前,鄉鎮市區爆發登革熱(Dengue fever)或日本腦炎(Japanese encephalitis)疫情時,噴灑殺蟲劑都由衛生所工友代勞,一方面為轄區盡一分心力,另一方面賺點外快,每案例好像是1200元。近來,環保意識抬頭,經濟水平提高,噴灑殺蟲劑需委託有證照的環境清潔消毒公司處理,每人每工作天2200元,希望避免環境污染和提高防疫成效。
行政院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台中分局員林辦事處,91年度血壓計定期檢查,訂11月1日至8日共七天,將在衛生局、彰基、彰基中華路分院、彰基二林分院、秀傳、秀傳光復分院等地設站,免費作液狀血壓計校正工作,公私立醫療院所、學校醫務室、捐血中心及一般民眾都可依排定日程就近送檢。血壓計要作校正,環境清潔消毒公司的噴霧器是否也要作校正?噴霧器的蓮篷頭或整台器械功能誤差,所噴出的微滴顆粒大小能達理想狀況?
因為表面張力(surface tension)的關係,如水滴、水銀、肥皂泡沫等,液體表面的分子因內聚力的作用,其表面積有儘量縮小的傾向,因圓球形有最小的表面積,所以會凝聚成圓球形。一般而言,溶液的表面張力受溫度、溶質種類與濃度的影響。溫度高時,因表面分子熱運動大,表面張力減少;水銀200 C時之表面張力為475dyn/cm,水00C時之表面張力為75.62dyn/cm,水銀是水的6.3倍;濃度高時表面張力也高。
殺蟲劑被氣流高速噴出,飄佈空中時,其顆粒形狀不會很均勻,也不會很規則,初期,表面張力來不及作用,形狀絕不會是圓形。如果噴出的不是液體,而是固體物質,如某些專治氣喘(brochial asthma),含有氣管擴張劑(bronchodilator)的噴霧器,其顆粒形狀更是千奇百怪,絕不會是球形,能讓您順利量其直徑,怎麼量?有各種量法,牽涉很深學問。
前述衛生局三個噴漆工人,提到氣態溶膠(aerosol,希臘文aer,英文air,中文空氣、氣)。所謂「aerosol」有兩種涵義:第一種,指噴射產品,將有效成分與噴射劑(propellant;動詞propel,推進、驅動;名詞propeller,輪船推進器、直昇機螺旋槳),充填於具有閥(aerosol valve,控制噴射動作的開關)的耐壓噴霧罐內(aerosol can),當啟動閥時,容器內噴射劑的壓力將內容物由噴嘴射出。
噴射產品有食品、藥品、化妝品、塗料等;噴霧罐材料以馬口鐵及鋁為主,馬口鐵(tin)俗稱洋鐵,為鍍錫的薄鐵板,美觀不易生鏽,最初由西藏阿里部馬口地方輸入,故名;噴射劑為液化石油氣(liquified petroleum gas)、氟氯烷(freon)、二氧化碳(carbon dioxide)、氮氣(nitrogen)等。當噴射產品為食物時,為避免污染,噴射劑與食品會隔離。
液化石油氣(liquified petroleum gas)由天然氣、原油所提煉的碳氫化合物,碳原子只有3-4個,故成液化狀態。氟氯烷(freon)又稱氟氯碳化物(chloro-fluoro-carbon compounds,CFCS),產品甚多,也是冷煤(refrigerant)的一種,包括freon 11(trichloro-monofluoro-methane)、freon 12(dichloro-difluoro-methane)、freon 114(dichloro-tetrafluoro-ethane)、freon C318(octafluoro-cyclobutane)。氟氯烷是破壞臭氧層(ozone
layer)的元兇,引起南極臭氧層破洞逐年增大,據估計全球臭氧層正以每年2-3%的速度遞減。
來自太陽的輻射線,包括波長介於200-400毫微米(或稱奈米nm,nano-meter,1毫微米=10-9公尺=0.000000001公尺)的紫外線(ultra-violet,UV)。依波長大小,紫外線分成UV-A(320-400毫微米)、UV-B(290-320毫微米)、UV-C(290-200毫微米)三種,波長(wave length)越長,頻率(frequency)越少,穿透力(penetration)越小,而傷害性也(trauma)越小,反之則相反,所以UV-A對人體傷害性最小;UV-C傷害性最大。波長×頻率=常數=光速,波長與頻率成反比。
1m(meter米) = 1公尺
1mm(milli-meter毫米) = 0.001公尺 = 10-3m
1μm (micro-meter微米)=
0.000001公尺 = 10-6m
1nm(nano-meter毫微米) = 0.000000001公尺 = 10-9m
1Å(angstrom埃) = 0.0000000001公尺 = 10-10m
1pm(pico-meter) = 0.000000000001 = 10-12m
註:1.Anders Jons Angstrom,1814-1874,瑞典物理學家;埃是測量光波波長或原子半徑的單位。
2.中國古代數學家屈曾發著「九數通考」,提到「十渺為埃,十埃為塵」;此埃與彼埃是否同單位?當然不同單位。
|
臭氧層可以阻擋UV-C,當臭氧(O3)消失,破洞擴大,人類直接暴露在UV-C照射下,容易引發皮膚惡性腫瘤(skin cancer),如基底細胞癌(basal cell cancer)、扁平或鱗狀細胞癌(squamous cell cancer),尤其後者與紫外線照射更有關係。
「aerosol」第二種涵義,譯成氣態溶膠、氣溶膠或氣懸膠體,是我要討論的重點。凡是液態或固體的微細顆粒懸浮在氣態中,或同時懸浮在氣態中,顆粒直徑在60微米以下,均可稱為氣溶膠,又稱作「gas dispersoid」。如前述噴灑殺蟲劑或沙暴,其顆粒直徑小於60微米者均是;流行性感冒或結核病患咳嗽、打噴嚏時,形成的飛沫,若小於60微米者也稱之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