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參加魅力韓國六日遊
作者:吳聰賢醫師
六、懸浮顆粒種類與大小
一、粉塵、飛塵、灰塵或塵埃(dust):由粉碎機、運送機等粉體操作機械洩漏之粉體,散佈於空氣中者,一般以顆粒小於100微米者稱之。不管何種性質顆粒,只要小於10微米者,容易經由細支氣管(broncholus)吸入肺泡(alveola),沉著在肺部引起傷害,此種大小之顆粒特稱為PM10(particular mass 10μm)。
二、燻煙(fume):煙燻劑或燻蒸劑(fumigants)用於食物炮製,或榖類、豆類等有害生物之殺死,但在空氣污染防治上,燻煙(fume)有不同的定義。金屬類物質高溫融化,蒸發為液體,遇冷凝集,形成懸浮微粒,稱之為燻煙(fume)。此種燻煙會引發燻煙熱(fume fever),例如黃銅鑄造工人熱(brass founder’s fever)。
三、煙(smoke):由燃燒產生的物質,以固體和液體型態之微粒懸浮於空氣中,因有著色的關係,可見其在空間的流動情形。
四、霧滴(mist):液體型態之微粒懸浮於空氣中,顆粒大小介於煙與霧之間,通常小於10微米。噴灑滅蚊殺蟲劑即屬於霧滴。
五、霧(fog):也是液體型態之微粒懸浮於空氣中。
六、煙霧(smog,smoke+fog =smog):冬天燃燒生煤取暖產生的煙,加上霧氣,形成的固體和液體型態之懸浮微粒稱之煙霧。倫敦型空氣污染是典型的例子,稱作倫敦煙霧(London smog),曾多次造成多人死亡的悲劇。由於取暖產生煙,含多量二氧化硫,因溫層逆轉(temperature inversion)的氣象問題,煙和霧滯留倫敦上空,引發呼吸道疾病、心臟病死亡的人數增加。
此種倫敦型空氣污染與洛杉磯型空氣污染,兩種型態作用機轉不同。洛杉磯由山環繞構成盆地,為陽光充足的大都市,因車輛眾多,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氫化合物,在陽光照射下,化合物之間發生光化學反應(photochemical reaction),產生具有刺激性的高氧化物(high
oxidant),如甲醛(aldehyde)、臭氧(oxone)、peroxylacetyl nitrite,加上溫層逆轉和盆地地形,高氧化物滯留洛杉磯上空,引發人體死傷,此稱為洛杉磯化學霧。
倫敦的二氧化硫直接產生於燃燒的生煤,稱作原發性污染物(primary pollutant);洛杉磯的高氧化物經過光化學反應才產生,稱作次發性污染物(secondary pollutant)。臭氧的觀念要釐清:離地表20-30公里處之大氣平流層,為臭氧聚集最多的地方,稱為臭氧層,它可以過濾紫外線,使地球生物免受輻射之害,對人類有益;但是飄浮人體身邊的臭氧,則是嚴重空氣污染問題,臭氧經呼吸道吸入後,引發刺激性毛病,對人體有害。
以上所述各類懸浮顆粒是否為氣溶膠(aerosol)?您認為呢?我的原始觀念是「液體與固體混合,同時懸浮在氣體中者」,但是富林出版社,民國83年12月增訂版,由中興大學教授賴滋漢、醫師賴業超編的「食品科技辭典」,則指「氣體中有液體或固體的微粒子分散浮游者」。噴嚏飛沫是氣溶膠(aerosol),乾燥痰沫隨風飄揚也是氣溶膠(aerosol),所以後者觀念是對的。似乎氣溶膠(aerosol)專指致病源微生物,事實上,不盡然。
懸浮顆粒大小如何測量?直徑長短如何呈現?我不甚清楚,僅將研究所課堂上學的一些初淺概念簡介如下,歡迎您提供更詳盡資料。顆粒經射線投影後,可以採用最小的直徑,稱Martin diameter;或最大的直徑,稱Feret diameter;也可以用等圓直徑來計算。另外還有Stokes diameter,其涵義我不懂。
目前,懸浮顆粒大小之測量以氣動直徑(aerodynamic diameter)為主,前述的容量平均直徑(volume
median diameter)少用。理論上,沉降速率(setting velocity)相同,顆粒大小應也相同,故從已知的研究數據,用沉降速率來推估其顆粒大小。
100微米以下的顆粒會經由鼻、口吸入體內,稱作吸入性粒狀物質(inspirable particulate mass);20微米以下顆粒會被吸入胸腔內氣管、支氣管及細支氣管,稱作胸腔性粒狀物質(thoracic particulate mass);10微米以下顆粒會被吸入肺泡,稱作呼吸性粒狀物質(respirable particulate mass),這是PM 10的由來。以上顆粒大小均以氣動直徑計算。
91年8月15、16兩日,分兩梯次,在漢銘醫院九樓學術講堂,由防疫課舉辦「衛生局、所護理人員結核病防治研習會」,所有護理人員的在職訓練。邀請索任醫師-前慢性病防治所主任、胸腔病院長、結核病醫學會理事長,現請調為署立桃園醫院醫師,主講「結核病的傳染、發生及防治原則」與「結核病之治療與藥物副作用處理」。
索醫師提到氣溶膠(aerosol):結核病患者咳嗽飛沫,以1-5微米最容易沉積在肺泡,大於5微米者,容易被末端細支氣管(terminal bronchiole)黏膜上的纖毛(cillia)捕捉,不易進入肺泡;小於1微米者,容易被吸入肺泡,也容易被呼出肺泡,故1-5微米飛沫才是可怕傳染源。各衛生所同仁,當有人講話、咳嗽或打噴嚏,把口水噴到您臉上,您不用擔心感染肺結核,「最危險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地方」;或許與患者保持2-3公尺距離是最危險的地方。
1-5微米顆粒會沉積肺泡,其沉積率成類似鐘型分布,即所謂常態分布(normal distribution),兩端包括1微米以下和5微米以上顆粒,其沉積率均陡降,而2-3微米顆粒有最高的沉機率。顆粒會沉積在肺部,包括五種作用:慣性嵌入作用(inertial impaction)、重力沉降作用(gravitational
setting)、Brownian diffusion(我不懂?)、interception(我不懂?)、靜電沉降作用(electrostatic
precipitation)。以上資料來自郭憲文所長講義。
疾管局「疫情報導」,第18卷第9期,91年9月25日出刊,南京東南大學醫學院張季平、浦躍朴、翟成凱所撰「漢他病毒感染及其治療」,文內也提到氣溶膠(aerosol)。漢他病毒有五種傳染途徑:一、接觸傳播。被帶病毒的鼠咬傷後或接觸帶有病毒的鼠血液,通過傷口而感染。二、食物傳播。吃下被鼠之排泄物污染之食物,通過消化道而感染。三、空氣傳播。吸入鼠的糞、尿、唾液等污染塵埃所形成的氣溶膠(aerosol),經過呼吸道而感染。四、垂直傳播。漢他病毒經胎盤,由母親傳染給胎兒。五、蟲媒傳播。經寄生在鼠身上的蹣、恙蟲叮咬而傳染給人。
91年10月22日,疾管局假曾文水庫山芙蓉渡假大酒店(The Hibiscus Resort),舉辦「91年度全國營業衛生管理業務研討會」,邀請台大昆蟲系徐爾烈教授專題演講「營業場所病媒之防治」,關於老鼠引發的漢他病毒感染,他一樣提到氣溶膠(aerosol)。各位衛生所同仁,經由上述討論,大家對氣溶膠(aerosol)還有疑問嗎?放馬過來!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