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家後繼有人
二十、小孫子能扶著站和走
作者:吳聰賢醫師
「媽!小千比會扶著床鋪站起來,也能扶著床鋪走幾步路!」昨天,6月29日,晚上八時,藉著手機視訊通話,媳婦喜孜孜,帶著興奮的語氣,大聲呼叫著。我與內人也很高興,小孫子的發育又往前邁進一步。小孫子,奶名小千比。他爸爸名字有一個「千」,「比」是「baby」的意思,所以爸爸幫他取名小千比,到昨天是8個月又18天大。
難怪媳婦會驚呼,這是小孫子首次扶著站和走。上週二到五,我閒閒沒事幹,北上板橋,照顧小孫子,含飴弄孫去。白天都跟小孫子膩在一起,餵他吃,陪他玩,教他學,兩人幾乎都躺臥在實木地板上。當醫師的職業病,尤其當公衛醫師,我特在意兒童的發展遲緩,我隨時盯著孩子,觀察是否有遲緩問題。小孫子坐、爬沒問題,還無法扶著站和走,仍在正常範圍內。至於,自己站和走,尚早啦,還要再等幾個月。
健保有給付的兒童健康檢查,中央國健署規劃9次,時程分別是,出生至2個月、2-4個月、4-8個月、8個月至1歲、1歲至1歲半、1歲半至2歲、2-3歲、3-4歲、4-7歲。在局長推動下,彰化縣各鄉鎮衛生所蠻落實的,醫師和護理人員,都須接受學者專家指導、考評和認證,通過者,才能執行優質健兒門診工作,主要是發展遲緩的鑑定。未通過者,持續受訓到通過為止,對護理人員蠻有壓力的。兒童健檢為何重要?就是為了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(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),因早期發現,早期療育,效果好。
兒子媳婦週休二日,週五,下午,開車載小孫子回臺中,我也跟著回來。我又觀察了兩天,小孫子仍然無法扶著站起來和走路,不過,沒啥好擔心的,此情況還在正常範圍內。其實,如果小孩在某項行為,比預估的年齡還早出現,不一定值得高興,反要擔心是否異常。網路曾瘋傳,外國某嬰兒,臂力驚人,單槓上,可以雙手引體向上數十次,比大人還可怕,還厲害。
其實,這是先天畸形,可能是基因突變,小孩肌肉纖維是正常人的好幾倍。某部分的超人發展,其餘部分的畸形,大抵可預知的。過猶不及,老祖宗追求的中庸,就是恰恰好、剛剛好。各位兄弟姊妹們,基因突變不會是好事,不用奢望,百分之99.999...,肯定是壞事。
不只擔心發展遲緩問題,小孫子未出生前,我即懷著心,憂慮著,期望小孩健康平安。早期,民國69年和70年代,在彰基外科,先天畸形的小孩看得蠻多的。先天性髖關節脫臼(Congenital
hip dislocation),由副院長魏克思醫師矯正。男嬰尿道下裂(Hypospadias),由林介山醫師開刀。兔唇(Harelip或Cleft lup)和顎裂(Cleft palate),由李偉卿醫師開刀。
無肛症(Imperforate anus)和先天性巨結腸症(Congenital
megscolon或Hirschsprung's disease),由陳守棟醫師開刀。開放性動脈導管(Patent ductile arteriosus),由台大來的某位醫師開刀,名字忘了,他待了約一年,另有高就走人。當年,不知何故,無肛症和巨結腸症,連續碰到好幾例,剛新婚的同事,包括我,都很擔心生下「沒有肛門」的孩子,孩子剛生下來,第一個檢查的就是肛門,等看到肛門,才放下心來。
民國86年,我換跑道,離開臨床,走入公衛,擔任衛生所主任。某日,週二上午,嬰幼兒預防接種門診,來了一位少婦,帶著兩個月的襁褓男嬰,預備施打PDT三合一疫苗,我健康評估時,第一眼看到嬰兒,脫口而出,「是蒙古癡呆症(Mongolidm)!」結果少婦馬上翻臉,罵我沒有同理心,在別人傷口上灑鹽。
當下,我沒有第二句話,馬上道歉。從此,我再也不說蒙古癡呆症,改口唐氏症(Down syndrome)。東西方都一樣,每個唐氏症幼童,臉蛋五官長得一模一樣,有如雙胞胎兄弟,看過後,往後,只要瞄一眼,就能下診斷。當醫師的,了解越多,更害怕生下唐氏症孩子。
唐氏症,是染色體變異的疾病,第21對染色體三體變異 除了癡呆外,常合併其他先天異常,例如,先天性心臟病(比率高達40%)、先天性食道閉鎖症、十二指腸狹窄、無肛症、癲癇、甲狀腺疾病、白血病、白內障、眼障、聽障等。媳婦懷小孫子時,已過30,尚未達34歲高齡產婦,卻也揪著心,擔著心,是難忘懷的夢魘。
媳婦接受抽血和超音波檢查,若非婦產科醫師表示不需要,兒子和媳婦還擔著心,惶惶不安,考慮是否作羊水穿刺呢。兩夫婦忐忑不安,我與內人也是揣揣不安,睡不安穩,想起來就怕。為了安撫媳婦,只能故做鎮定,岔開話題,拉下保證,「安啦!不用煩惱,沒事的啦。」羊水穿刺有其危險性,會致畸胎和流產等。
咱家媳婦,來自傳統家庭,乖巧聽話,長得嬌小秀氣,嘴巴又甜,與內人很搭,內人恨不得把所有壓箱寶,全部挖出來給她。婆媳談得來,話匣子一開,可聊上一、二小時。我不愛講話,三句話為多,樂得輕鬆自在,在旁三緘其口,不必為插嘴煩惱。
民國71年前後,內人陪著我母親,從彰化,搭國光客運,前往三重,探望我大姊。就坐在司機的後座。來到終點站,下車時,司機忍不住抱怨,「生眼睛不曾見過,哪有婆媳整個路上講話講不停,足足講了三個小時!」看來,婆媳談得來,咱家維持了兩代傳統。先母多話,但知分寸,在外頭,不會說三道四,嘴巴也緊,不會傷人,以致屢獲鄰里好評。
我家六個孩子,沒有一個像她,尤其是我,我們都遺傳了父親的沉默寡言。先母晚年,鎮日,在門邊,轉著唸珠唸佛,話變得很少,每回,我回去探視,她僅會告訴我,「聰賢,最近好像瘦了,三餐要吃飽喔。還有,作醫生,穿著打扮也要注意喔。」先母知道我節儉,三餐和穿著都很隨意。唉,想起過往,無限唏噓。
小孫子,長住板橋,是內人與我的最愛,內人常說,「一天沒看到小千比,就食不知味,挺懷念的。」於是,媳婦每晚都會用Line傳相片或影片,最近更常用Line的視訊通話,直接看著小孫子,和他一邊對話。真的很感激科技的發達,數位手機帶給人類無窮的方便。小孫子還不會講話,為了引來小孫子的視線,我與內人會作一個動作,兩手舉到眉高,拇指和其他四指,重複打開和閉合。
因自從小孫子出世,我習慣用這手勢,逗弄他,並呼叫著:「蝴蝶來了!蝴蝶來了!」就會引起小孫子樂得,張大嘴巴,笑得前仰後翻。再來,我與內人接著唱唐詩五言絕句,例如,「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;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」因從小孫子出世,閒著也是閒著,我無時無刻,都唱著五言絕句,這能勾引他的目光。我夫婦猜想,視訊通話,不是面對面,影像難免失真,用手勢和歌聲,多少更能勾起,他對爺爺和奶奶的記憶。
我不擔心小孫子的發展,到目前為止,都在正常發展趨勢內,是一個健康的寶寶。不管坐、爬、站、走、翻身等粗動作,或者手指頭撿拾等精細動作,都在可接受的範圍,安啦。發展遲緩(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),不是一種疾病名稱,而是一種發展落後現象的總稱,包括孩子的動作發展、認知、語言溝通、心理與情緒、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。孩子的外表常沒有明顯的異常特徵,但仍有許多看不見的遲緩,大部分都是在孩子出生後,隨著月齡的增長,慢慢經過家長、保姆、老師、醫護人員,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落後的現象,才被診斷出來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統計,全球有6-8%的兒童,屬於發展遲緩,約15人中有1人,男性約為女性的兩倍。台灣0-6歲兒童人口約140萬,即8-11萬名兒童有發展遲緩問題。早期治療能有效降低其障礙程度,0-3歲是黃金療育期,據說,治療效果是3歲後的十倍。
發展遲緩兒童,又稱為慢飛天使,指未滿6歲的兒童生長過程中,發展延誤了。老一輩常說「大隻雞晚啼」,是錯誤的觀念,須改正,否則會延誤治療黃金期。我小時候,語言能力比同齡孩子落後甚多,快兩歲了,才勉強會叫爸爸、媽媽,其他五個兄弟姊妹也大抵如此,我母親就常如此唸我,這對我反而是鼓勵。
當年,無發展遲緩觀念,不會被通報;也無相關療育,醫事團隊不知如何治療,僅能順其自然吧。彰化某姓吳的老外科名醫,市公所對面,因發高燒,媽媽帶我就醫,媽媽說我「憾慢講話」,他的回答是「沉默是金」。一語成讖,60幾年來,從小孩到變成老頭子,我都是「沉默是金」。
發展遲緩的原因,很複雜,有些是未知的,無解,早些推動早療;有些是已知原因的,有解,似乎也是無解,同樣是早些推動早療。已知原因中,包括先天的和後天的。各種原因中,發展遲緩可能僅是其中的一表徵,也許還包括智能障礙、泛自閉症障礙、先天性外觀異常或畸形等。
先天的,最簡單的是子宮內細菌或病毒感染,包括梅毒、弓漿蟲病、德國麻疹病毒、水痘病毒、愛滋病毒等。先天的,基因突變外,較常見的是染色體異常。染色體異常分兩類:第一類,染色體數目異常,除了前述的唐氏症外,還有愛德華氏症、巴陶氏症等。第二類,染色體結構異常,包括缺失、擴增、轉位、倒轉等,其中,染色體微片段異常,會導致小胖威力症、天使症、狄喬治氏症候群、威廉氏症、裘潘氏肌肉萎縮症等。各位兄弟姊妹們,上述內容太專業了,已超出我的專業,如果我上網查資料,再轉述給你,太浪費時間了,文章也塞爆,你聽聽就好,忽略可也。
今日市面上,有生技公司,廣告宣傳某晶片,提到染色體微片段異常(小於5Mb),受限於傳統技術限制,較不易檢測出異常,因此需要靈敏性好的晶片進行檢測,幫助醫師釐清發展遲緩的真正原因,然後早期診斷,早期治療,保握3歲內的黃金治療期。此晶片應該有中央食藥署相關證照,不過,太專業了,我們只能全權委託醫院的醫療團隊,依專業處置了。
後天的,我把它歸成兩類,第一類,是生產過程出狀況,如難產、缺氧、受傷、吸入羊水、吸入胎糞等,或早產,以致中樞神經系統受傷害。這類,應該歸於先天或後天?醫師會推卸責任,或簡單化處理,避免醫療糾紛,乾脆說它是先天的。第二類,在產房、嬰兒室或住家,發生各類細菌或病毒感染,如結核桿菌、腦膜炎球菌、嗜血桿菌、腸病毒、流感病毒、日本腦炎病毒等。其中,以腸病毒最惡名昭彰。咱家姓吳的孫姪子,兩歲時感染腸病毒,退燒後,第三天,罹患右下肢無力,盡快送醫學中心住院,然而,八年來,上小學三年級了,還持續接受肢體復健和語言復健。
對生母來說,「癩癘頭的兒子,自己的好」,對我來說,「癩癘頭的孫子,自己的好」,我不擔心小孫子是否發展遲緩,當然,往後的照顧,一點也不能輕忽,我擔心的事項是,小孫子太眉清目秀了,五官端正,皮膚白皙,超級小帥哥一個。尤其眼睫毛,又密又粗,且超長的,比眉毛還長,是一般嬰兒的三倍長,肯定讓戴假睫毛或植睫毛的正妹們,羨慕到左擁右抱,把咱家小孫子親得滿臉是口水。
問的結果,媳婦說,這是有撇步的,小孫子出生沒多久,兩次剪了眼睫毛,以致後面長出來的睫毛,漂亮到不行,迷死人了。各位兄弟姊妹們,不管男生或女生,你都來不及剪睫毛了,太遲了,剪了會成妖精,出不了門的,就等你的小孫子出世後,再去動剪刀吧。
睫毛長,好像是加工的,你不認為是天然的,你內心在抗議,「當阿公的,竟然這樣跩!了不起啊!」好啦!那我不提睫毛,我要說我小孫子的嘴巴,超漂亮和超有型的,千人才能找到一人,不!應該說萬人才能找到一人。總之,小孫子帥到不行。給你一個想像的空間,比剛懷孕的日人福原愛,她的老公江宏傑還帥就是了。你可能心裡又不服氣,「傳張相片過來!」對不起,相片有肖像權,沒有他媽媽同意,當爺爺或奶奶的,哪有權利?噓,小聲點,等小孫子回來臺中,我再偷偷告訴你,你再躡手躡腳,偷偷過來瞄幾眼吧。
我擔心的,更在後頭,當小孫子16、7歲,或17、8歲時,家裡電話會響個不停,接個沒完,還可能燒斷線,「吳媽媽,您好,我是小珍啦,請問小千比在家嗎?能請小千比聽電話嗎?」不僅如此,門口電鈴也會響個不停,或者敲門聲不停,「吳媽媽,您好,我是小愛啦,請問小千比在家嗎?我有事情找他啦!」當打開們,除了小愛,還有七、八位小女生,排著隊,等著輪班敲門呢。
吹噓完自己的小孫子,意猶未盡,接著,吹噓我自己的。我的部落格wu100136963.blogspot.com,吳聰賢醫師,剛於6/11開張,已張貼「彰化小西巷的往昔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」,自傳式小說,前言、結語,加上94章回,共50萬言,敬請指教。另外,亦已張貼「公衛歲月(2005-2012年)小說、雜文和散文集」,共15篇文章,也敬請指教(106年7月1日完稿)
【註記】網友回響:吳O華:「哈哈!人手一機了,你又哪知有熱線呢。不過,話說回來,我媳婦她就不剪我孫女胎毛,她說長大才會濃又密,出生時毛髮稀疏,而現竟然茂盛得很,果然不錯吔。是閩南和客家的傳統文化差異吧。孕婦產子是一個極大的壓力,基因的突變,殘缺畸形一輩子如影隨形,也是一輩子的痛。這可說不出口喔,養兒育女不簡單啊!不過,你倒是可少繳一些稅啦。我的肝指數GPT標準<36,而我是56,會是吃血糖藥的關係嗎?」我:「是啊。要家明多生幾個吧。是啊。家裡有錢,不怕養育問題。少子化,臺灣很寂寞。沒超過2倍,還尚可。三個月後,追蹤。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