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袍診間驚奇
四十九、牙肉發炎怎麼辦?牙醫師不教的自我療法(上)
作者:吳聰賢醫師
診間門,被用力推開,一個七十餘歲的長者,踩著外八字,大步地走了進來。他臉孔黎黑,皮膚黝黑,身穿短褲,腳趿拖鞋,一雙腳丫子,包括每根腳趾頭,以及趾甲縫,滿是泥土污垢。不用懷疑,這是典型的莊稼漢,目前正進行二期稻作耕耘,腳上污泥是證據。他巨大又嶙峋的右手掌,捂著右臉頰,歪斜著脖子,臉上露出疼痛的表情,就只差沒有痛到唉叫。
電腦顯示,他現年78,若以台灣人習慣的虛歲計算,他應該是80,比我年長11歲,但從外表,看不出如此高齡,不像老阿公,反像五、六十歲的歐吉桑,體力和精氣神,都在我之上。好家在,對男性病患的稱呼,我不會有遲疑,從年輕小伙子,到百歲人瑞,我通通叫他「某某先生」;至於女性病患,就挺麻煩的,特別是50到70歲之間的,不知要叫「某某小姐」或「某某阿桑」?曾有68歲的女病患,還打扮得花枝招展。叫錯了,對方會瞪白眼,然後悶不吭聲,害我趕快找時機,叫聲「小姐」,盡快彌補過來。
這裡是鄉下地方,所以門診不少莊稼漢,因鄰近沿海地區,包括水尾、線西等地,醫療資源較不豐富,不少鄉下人,也會集中到和美來看病。病人中,問下來,十有二、三,家裡是種田的。其實,和美、線西和伸港,等同一個共同生活圈,也是同一個立委選區。彰化西北角,雖是風頭水尾,仍以種稻為主,種稻收成有限,難糊口又辛苦,年輕人打死也不種田,只剩七、八十歲的長者,勉強在硬撐著,所謂的「顧田地,不讓它荒蕪」。年輕人接班,遙遙無期。等這代的老人家過往了,台灣人十之八、九,都要吃越南米或泰國米了。
因近海,偶有蛤蜊或牡蠣養殖戶來看診。上個月,甚至有觀賞用淡水魟魚養殖戶,不小心被魟魚尾刺,刺傷右食指,紅腫疼痛,痛徹心扉,趕快來就診的。我告訴他,澳洲動物園的鱷魚先生,史蒂芬.羅伯特.史蒂夫.歐文,澳洲環保人士和動物電視節目主持人,就被魟魚尾刺刺死,你不怕嗎?他回說:「刺到心臟才會死人,我常被魟魚刺到,除了疼痛,沒什麼好怕的。」
這位魟魚養殖戶說,自從紅龍魚養殖開始流行起,他就同時養殖魟魚了,品種甚多,包括珍珠魟、皇冠黑白魟、赤魟、花點魟等,五花八門,色彩斑斕繽紛。他怕我不相信,拿出手機,秀出他養殖的魟魚,狠狠地炫耀一番。活生生的魟魚,新鮮又新奇,害我眼花撩亂。他又說,單養殖魟魚這一項,近幾年,讓他賺進五、六千萬。又說,仍繼續擴大投資,引進亞馬遜流域新品系的魟魚,以便在台灣引領風騷,獨樹一格,狠賺一番。
也因沿海,有不少人竹筏海釣,不小心反被魚鰭刺傷的患者求診。他們海釣首選魚類是「烏格」,烏格是台灣俗稱,學名是黑棘鯛,又叫黑頭海鯛、日本黑鯛,簡稱鯛魚,它的背鰭有10-12根刺,指頭常被刺到,刺到很痛,也容易感染海洋弧菌,不能等閒視之。曾有釣客送我一尾烏格,約半斤重,單煮湯,它的鮮味和細緻的肉質,至今讓我回味,念念不忘。吳郭魚也是鯛魚的一種,卻是淡水魚,若以它為標準,那麼烏格的美味,肯定是它的一百倍有餘,美味到讓人咋舌和吮指。
從他的動作和表情,不用猜測,可以百分百打賭是牙科毛病,且又是牙科醫師轉介過來的病患。他一坐下來,痛到即刻幹譙出口,「幹!牙齒痛得要命,剛去牙科看病,牙科醫師說是牙肉發炎,幾乎要化膿了,不敢馬上處理,要我先來這裡打針。」咱是聯合診所,主治項目是內科、外科、家醫科和泌尿外科,特別是泌尿外科,每天都有不少膀胱炎、尿道炎、輸尿管結石、攝護腺肥大的病患就診,此外,內科系的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的病患也不少,跟本沒有牙科,怎會轉介牙科病人過來?主要是為了打針。
牙齒太專業了,我們不懂,無法提供處置,僅是打針而已,打什麼針?打抗生素或止痛針。打抗生素,就是所謂的消炎針。牙科診所有消炎、止痛的口服藥,但沒有針劑,為了加快控制炎性反應,或病患主動提出要求,「痛死了!總要打個消炎止痛針吧!」牙科醫師會轉介病人過來。他們轉介的病患,大抵分成三類:單純性牙齦炎、化膿性牙周炎、化膿性齒槽炎併蜂窩性組織炎。
第一類,單純性牙齦炎。牙齦發炎,台灣話叫「牙肉發炎」,簡稱「牙齦炎」。正常的牙齦粘膜,色澤是淡粉紅色,當細菌感染發炎時,會變成深紅色,且充血、紅腫和疼痛,刷牙和吃東西都會痛,甚至流血。清潔衛生不良的牙齒,如不漱口、不刷牙、不剔牙,牙齒表面容易滋生牙菌斑,除了食物殘渣、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、唾液外,更是一層細菌大量繁殖的薄膜,細菌種類包括鏈球菌、厭氧菌等。據科學研究,牙菌斑細菌種類,甚至可達500-700種。
第二類,化膿性牙周炎。牙肉發炎不予理會,會進一步惡化,同時併發化膿,此時,牙肉紅腫得更厲害,也疼痛到無法忍受,可見到分泌液,甚至淡黃色的膿,從牙齒和牙肉的縫隙間滲出來,有的還從牙肉鼓出一個膿包。此刻,可以痛到無法吃東西,至於刷牙更不用說了。牙刷碰觸到牙肉,有如觸電般,除了流血,亦痛到讓人哀嚎,眼淚都會飆出來。其嚴重程度,是單純性牙齦炎的好幾倍,我們不再稱呼為牙齦炎,而是「牙周炎」併發化膿,因牙齦和牙骨質、牙根之間的「牙周膜」,也都發炎了,且剝離形成「牙周袋」,裡頭充滿了膿液。不管是牙齦炎或牙周炎,均統稱為「牙周病」。
第三類,嚴重蛀牙併發蜂窩性組織炎。不少病患,牙齒爛到不行,整個牙冠都不見了,只見到牙齒如火山口般,有如黑色尖銳礫石,參差不齊又嶙峋地,突兀在牙床上,不僅如此,整個半邊下巴,紅腫一片,甚至半邊臉頰,也是又紅又腫的,表示齒槽嚴重發炎和化膿,細菌沿著鄰近淋巴系統,漫延到附近組織,引發蜂窩性組織炎;若沿著血液系統,則可能引發菌血症、敗血症,和其他器官或組織膿瘍,如腦膿瘍、眼窩膿瘍等。此等嚴重症狀,除了拔牙、清理齒槽外,抗生素必不可少。事實上,若不先施打抗生素、口服抗生素,牙科醫師也不敢冒然動手術,因即刻動刀,反讓細菌有機會流竄,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。
第一類單純性牙齦炎,保證不會發燒。第二類化膿性牙周炎,體質弱者,免疫力較差者,可能會發燒。第三類化膿性齒槽炎併蜂窩性組織炎,有一半的機會可能會發燒,若發燒,大抵已有菌血症了,表示細菌已流竄到血流中,使用抗生素治療更是必要的,且延遲不得。
以外科醫師的立場,有膿就必須引流,這是天經地義,亙古不變的基本處置原則,例如,前述第二類化膿性牙周炎,已在牙肉上鼓出一顆膿包,是自家人的話,我會用手術刀,直接在膿包上,劃一刀或刺一刀,讓膿盡快流出來。外科手術刀,可拆開成刀片和刀柄,各有各種大小尺寸,但刀片必分成兩種,一種是圓弧型刀片,另一種是尖頭型刀片,後者專門用於膿瘍,只要輕輕劃一刀或刺一刀,膿即刻竄出來。為了避免那一刀很快又癒合,我會故意把那一刀,劃大口些或刺大口血,否則,我會在刀口上塞棉布條,不讓傷口癒合,以便膿可以持續流出來。
以外科醫師的專業,第二類化膿性牙周炎,抗生素的治療和牙醫師的處置,可以同時進行,不見得須等抗生素使用二、三天後,才來進行處置。牙科有直角型的器械,處置上不困難,只要把器械插入牙肉和牙齒間隙縫,撐開隙縫,把膿引流出來即可。其實,第二類化膿性牙周炎,若能順利引流膿液,除非發燒的病人,或免疫力很差的病患,如糖尿病、尿毒、癌症等病患,否則不使用抗生素也無妨。
若是第一類單純性牙齦炎,是否要使用抗生素?原則上,門診的病患,我會開給他。病人來就醫,就是要拿消炎止痛藥,以盡快解除病痛,只能多給,絕不能少給或不給,給病人的處方箋或藥單,寫得清清楚楚,隱瞞不了,若被病人發現沒給,有理說不清,保證自己死得很難看,甚至無理取鬧,引發醫療糾紛。至於我自己呢?我了解自己,當然不會去吃抗生素,抗生素和止痛藥都敬謝不敏,我會把健保資源留給他人使用。
至於第三類嚴重蛀牙併發蜂窩性組織炎,還是優先使用抗生素較為安全,等紅腫消退些,發燒減輕後,才進行牙科處置,如拔牙和膿引流等,避免併發症,家屬不諒解,引發醫療糾紛。大抵延後二、三天即可,也就是說,使用抗生素二、三天後,牙醫師即可介入處理。處理完後,抗生素最好繼續服用一至二週,以防萬一,免得陷入泥淖,難以翻身。
轉介病患來的牙醫師,不盡然全是醫師,他分成兩種,一種是有證照的醫師,另一種是密醫。有患者直言不諱,說他找的牙醫是密醫,可能是牙科診所的前學徒或助理,也可能是無證照的齒模師,「不要不信,有執照的牙醫師,反而不如密醫。看了好幾回治不好,找密醫反而一次就OK!曾到牙科診所裝假牙,搞了好幾天,修修補補的,都裝不好,去了密醫那裡,反而一次就搞定了。」或許是鄉下地方吧,對密醫有好評價的,竟然不是一、二位而已。
如何知道轉介病患過來的,是有執照的牙醫師或密醫?很簡單,掛自費診的,肯定是有執照的牙醫師轉介來的,因牙醫師有給口服消炎止痛藥,病患僅須自費打抗生素或止痛針而已,因醫療院所門診打針,健保署不給付,病患只能掛自費診。若是掛健保診的,保證是密醫轉介來的,密醫不會給口服消炎止痛藥,不是不會給,而是不敢給,怕違反醫療法,所以病患掛健保診,我必須開藥給他,至於打針部分,病患仍須自費。(108年7月27日完稿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