夕陽無限好(小說、雜文、散文集)
十四、您夠格對教改任意批評嗎?
閱讀心得寫作:吳聰賢醫師
2000年,來自43個國家,總計三十多萬名15,、16歲青少年,坐在桌前,花兩小時,進行一種從未見過的測驗。這個新奇的測驗稱為「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(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,PISA)」,由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」的機構所研發,主導此項實驗計畫的是安德列.史萊赫(Andreas Schleicher),德國人,他欲設計一個更靈活的評量方式,可測出學童是否具備高度思考、溝通能力的測驗,可以在當今社會勝出的那種必備能力。
2003、2006、2009及2012年,來自多國的青少年,分別接受PISA測驗。因為越來越多國家加入,2012年的測驗本已經有超過四十種語言版本。測驗結果,大抵前三名分別是芬蘭、韓國和波蘭。2009年,美國在PISA測驗,數學科目是第26名、科學第17名、閱讀第12名,差強人意,沒有想像好。
每經過一次評量,就打破一些刻板印象,其中一點就是:不是所有聰明學童都在亞洲,不是只有美國學童具有創造力。還有一點就是:充裕的教育經費未必能促進學習,全世界最聰明的幾個國家,每位學童分配到的經費遠少於美國學童。能激勵大家的一點則是:表現頂尖國家的學童,並非一直以來都那麼優秀,例如芬蘭,經過多次多年教改,才逐漸讓芬蘭站上最頂尖的地位。
PISA遭受批評,有人說,評量充斥文化偏見。或說,經過翻譯後試題無法完全達意。也有人說,美國只從165所學校抽5233名學童測驗,樣本數太少,取樣有偏差。對這些批評,史萊赫大多置之不理,他承認PISA並未完美,但已是最好的評量方法,而且每年都不斷改進。批評歸批評,PISA仍普獲世人信任,世界各國政要和教育管理單位,紛紛前往PISA頂尖國家考察,取經和仿效,尤其是芬蘭,各國考察團,摩肩接踵,紛至沓來,熱鬧異常,蔚為奇觀。
上述內容,來自「教出最聰明的孩子」,作者:亞曼達.瑞普立(Amanda Ripley),美國人,記者,曾為「時代雜誌」、「大西洋月刊」撰寫一系列備受好評,關於學習和學童議題的報導,她的報導曾讓「時代雜誌」獲得兩座美國國家雜誌獎,她並獲選為新美國基金會會士。譯者:葉怡青、錢佳緯。前者,東吳大學德文系畢業,曾任出版社編輯與版權人員,現專事英文、德文翻譯。後者,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口譯組畢業,自由口筆譯員,也擔任中文編輯和英文編譯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103年出版。
寫到PISA,說到芬蘭,不禁聯想到另一本書,帕思.薩爾博格(Pasi Sahlberg)所著的「芬蘭教育這樣改」。帕思,芬蘭人,享譽全球教育大師,榮獲美國2013年格文美爾教育獎,芬蘭教育與文化部所屬的國際事務交流與合作中心主任,他以教改政策制定者的立場,著書說明芬蘭如何透過教改,讓芬蘭教育成為世界頂尖的國家。
針對「芬蘭教育這樣改」,我寫了一篇閱讀心得,「您認為台灣該如何教改?」我提出兩點結論,第一點,芬蘭教師普受尊崇和芬蘭教師培育優質,此兩者也互為因果,芬蘭傳統尊師重道,而教師培育嚴格篩選,不是頂尖的學生,進不了嚴格的師資培訓課程,不是任何阿貓阿狗都可進入教師先修班,畢業後,去誤人子弟。第二點,則是「芬蘭悖論」,包括三個觀點:「教得愈少,學得愈多」、「考試愈少,學得越愈多」、「愈多元,愈平等」,詳細內容可參閱我的閱讀心得。個人看法,主要這兩點,讓芬蘭站穩世界頂級的地位。
這兩本書,「芬蘭教育這樣改」和「教出最聰明的孩子」,都提到PISA和頂尖的芬蘭,可說是姊妹書,兩者內容互補和互為印證,缺一可惜,不能偏廢。前者,以論文方式寫作,內容詳盡,論述廣泛,條理分明,有統計分析和圖表解釋,但難免艱澀,抓不住頭緒和重點,我忍不住欲中途而廢、半途而棄,「太難懂了,算了!何必讀了那麼辛苦!」我能讀完整本書,可是下了很大的堅持和艱苦。
後者,鮮明生動,親身經歷,若媒體事件,以小說方式來寫作。總共訪談了數百位交換學生,來美國的各國籍交換學生,和去世界各國的美國籍交換學生。其中,以前往芬蘭、韓國和波蘭的三位美籍交換學生為故事經緯,分別為高一、高二和高四學生。
作者分別前往這三個國家,不僅與這三位交換學生面對面訪談,也拜會教育主管單位、學校、校方、班級、老師和寄宿家庭,以獲得學校教育的第一手資料。同時,作者也拜會這三位交換學生,在美國的原生家庭。另外,作者也追蹤這三位交換學生,一年交換學生生涯後,在美國的後續發展。
我讀完前一本書,對PISA和頂尖芬蘭有點概念,但總覺得霧裡看花,眼前隔著一層紗,似了解,又似不了解,但等讀完這本書,才真正的撥雲見日,大徹大悟,煥然貫通。尤其,所謂PISA測驗,作者透過高層關係,她本人實地接受測驗,兩小時內,回答六十一道關於數學、閱讀和科學的問題。由於某些試題可能在往後PISA重複出現,作者從已公開的考古題和例題中,找出類似的題型分享,讓人了解到,PISA不同於一般學校裡的制式化測驗,能分辨學生往後投入社會必備能力的評量,以致令各國政府關注之原因所在。
芬蘭教師的尊師重道,以及嚴格篩選和優質培育計畫,本書作者也有提到,且認定是芬蘭頂尖的重要原因。
韓國的補習教育是曠世奇談,超出世人想像,為了考進前三名大學,保證未來必定榮華富貴的大學,有錢或沒錢,不顧經濟壓力,家長忍痛借貸,學生前仆後繼,趕著上補習班,下課後,持續上課到晚上十點或十二點,從死裡讀過去,從活裡讀過來。幾十年來,韓國當局多次向補習班宣戰,要解除壓力鍋式的受虐文化,結果沒有一招半式成功,目前,當局推出夜間補習班搜查隊,甚至提供密報獎金,幹嘛?好玩,請直接閱讀此書吧。
至於波蘭能列入頂尖,也經過多方陣痛,飽受批評,跌跌撞撞,因主政者堅忍不拔的推動教改,才有今日的成績。
作者總結,PISA頂尖的國家成功的原因,主要是:政府、學校、家長和學生,都看重教育這件事,把教育當一回事,堅持不懈,全力以赴,大人用盡心機把教育辦好,學童責無旁貸把書讀好。次要是:不要低估學童,給點壓力,學童會調適,能面對困境,學習和成長更多。我相信,中國傳統的嚴師出高徒是對的。各位兄弟姊妹們,您認為美國式的褒獎、讚美和放任,如何?
這本書,榮登紐約時報、亞馬遜教育類暢銷書排行榜,以及CNN等各國媒體強力報導和推薦,我推薦嗎?當然推薦,它是我讀過的書中,可排名前十名。我個人建議,不僅這本書要唸,另外一本書「芬蘭教育這樣改」也要唸,至於唸書的先後順序,可比照我,「芬蘭教育這樣該」先唸,這本書後唸,應有豁然開通的啟發。
各位兄弟姊妹們,教改千頭萬緒,專業又學術,各國典範具不同,不易相提並論,難以轉移仿效,沒多讀教育類專書,我們夠格對教改任意批評嗎?(106年4月15日完稿)
【註記】網友回響:吳O華:「何謂教育?年輕時,對自己的小孩,也只是生活、人格、行為舉止之基本教育,經濟上的壓力,哪有餘裕談其PISA上的教育與培育?因此教育也是種文明富裕的表徵,然而對其日後幸福人生是否有助益?也未必!況且每個學童資質不一,該因材施教吧!」我:「是啊!生活、人格、行為舉止外,再加上重要觀念 須接受教育,要用功讀書,才有出息,所謂的『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』。」吳O華:「是呀!但是現在看來,有一技之長最吃香,不過還是要繼續接受教育學習方能精進啦!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