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家後繼有人
二十六、小孫子心中,母愛無法取代
作者:吳聰賢醫師
「唔唔!哇哇!嫲嫲!」下午1時,將小孫子平放床鋪,沒半分鐘,小孫子睜開眼睛,放聲大哭,哭得蠻淒厲的,好像屁股被捏了一把,又好像大腿被咬了一口。尤其尾音的「嫲嫲」,叫得非常清晰,多次重複著,他在叫喚媽媽。九個月又八天的小孫子,不會說話,僅會喊「嫲嫲」。小孫子不像他爸爸,他爸爸,我的大兒子,年幼時,先喊爸爸,再喊媽媽,他七個多月喊「爸爸」,十個多月才會喊「媽媽」。還好,媳婦不在身旁,否則不知多心疼,還以為爺爺奶奶不安好心,沒細心照顧呢。
內人睡裡頭,我睡外頭,把小孫子夾在中間。小孫子是倆老的寶,豈有不盡心之理?絕不會讓小孫子少塊肉,或有半絲委屈。我與內人盡快伸手,一個拍胸,一個拍屁股,嘴巴邊叨唸著,「乖乖,奶奶在這裡,爺爺在這裡,小千比趕快睡覺喔。」用低沉的聲音又哼又唸著,類似唱搖籃曲。
安撫有效,小孫子又沉沉睡去,但是,又沒兩分鐘,小孫子又開始哇哇哭泣,幾乎驚天動地,我倆老又趕快,慌慌張張地,怕小孫子哭壞,用手和嘴巴,進行安撫。如此,反覆了四次,小孫子就是睡不安穩。其實,倆老是有些累了,尤其是我,昨晚替小孫子寫日記,寫到半夜近三時,一早醒來,因睡眠不足,引發頭暈目眩,整個上午都不舒服,起立或行走都慢吞吞的,以免站立不穩,所以,倆老私心地,下午一時,早早趕著小孫子上床。
內人累了,只好,我起身下床,抱起小孫子,摟在懷裡搖晃。其實,所謂小孩子好帶,是有些耍嘴皮子。小孩子新陳代謝快,精力旺盛,陪小孫子玩耍,也是挺累的,我不得不耍把妙計,小孫子是坐著,我則是趟著,陪他唸書,教他數學,教他唐詩,和陪他玩耍,這其中,就節省了不少體力。
我與內人有兩個兒子,因我較耐操耐勞,彰基時代,我「吳鐵人」綽號不是被喊假的,他們小時候,半夜餓了,或腸絞痛發作,大聲哭鬧時,起來安撫和處理的都是我,有時一折騰,好幾個小時,已是天際發白。粗重的工作,老公代其勞,這是應該的。現在,換成小孫子了,起來接受折騰的,還是年輕時代的我。不!是67歲的老爺爺。
我雙手抱著小孫子,雙膝蓋打彎,上下起伏晃動著,讓小孫子有如騰雲駕霧般的舒服,同時嘴巴低聲哼唱著五言絕句,元稹的「寥落古行宮,宮花寂寞紅
白頭宮女在,閒坐說玄宗。」我共哼唱了五首,最後一首,是李白的「美人捲珠簾,深坐蹙娥眉。但見淚痕濕,不知心恨誰。」我唱到一半,小孫子已闔眼,發出輕微的喘鳴聲,已沉沉進入夢鄉。或許,他正夢著唐玄宗李隆基,與楊貴妃在長生殿嬉鬧著,害得其他宮人嘆氣流淚呢。這樣折騰了半小時,小孫子乖乖睡去了。
事後,我與內人討論結果,應該是媳婦的母奶壞了事。媳婦疼惜兒子,不讓小孫子輸在起跑點,奶粉用最貴的,一分錢,一分貨,貴的就是好的;點心、副食品、書籍和玩具,當然也都是最好的,花錢不眨眼,掏口袋比掏啥都快。這些都其次,媳婦不辭辛勞,每天中研院上下班,帶著大包包,裡頭塞滿瓶瓶罐罐和吸奶器,總要擠個百c.c.的母奶,帶回來給小孫子喝。媳婦認為母奶最營養,沒有啥能比得上母親的愛,她寧願辛苦些,也要給孩子最好的。她內心已打算,要給小孫子喝母奶到足歲。
母奶跟小孫子哭鬧何關係?媳婦泌乳量不多,一天大約就那百來c.c.,存放冰箱,隔天溫熱後,再給小孫子喝,只夠喝一餐。我與內人壞在睡前給小孫子喝母奶 ,母奶不同於牛奶,當小孫子喝到母奶,馬上想起母親,時刻縈繞腦際,久久不散,以致睡不安穩。當閉上眼,母奶味,勾起母親的回憶;當睜開眼,又看不到母親,心情大受打擊,當然大聲哭鬧了,嘴巴還不時喊著「媽媽!」「媽媽!」討論出結果,我與內人決定,往後,睡前喝牛奶,睡醒喝母奶,保證不再有睡前哭鬧的情形。
這次睡眠,睡前有折騰,但睡後卻是一帆風順,從下午一時,睡到下午四時,整整三個小時,打破了往常紀錄,也害得倆老,陪睡了三個小時,以致我頭暈目眩不藥而癒,而內人則體力大增,後面時段,內人將發揮所長,內人唱歌有天份,對著小孫子唱著歌、跳著舞,讓小孫子,不僅跟著手舞足蹈,還全身上下,有如彈簧般前後左右擺動。
這次,小孫子為何能睡上三個小時?應該與睡前沖澡有關係。因天氣炎熱,客廳是開著冷氣,老人覺得涼爽,但小娃兒可不一樣,他的新陳代謝遠高於成人和老人,加上有如過動兒般的大運動量,身體皮膚不會冒汗或滴汗,但身上是濕濕黏黏的,小孫子應該不會感到舒服的,於是內人決定,不給小孫子泡澡,但給他沖澡,讓中午多洗一次澡。
在廁所洗臉盆,放上整缸的半冷水,然後,我抱著,讓小孫子坐進洗臉盆。空間狹窄,無法伸展手腳,沒有泡澡的舒適,同時,怕洗臉盆無法承受小孫子的重量,破裂了,割傷了小孫子,我不敢全放手,仍半摟抱著他,不讓洗臉盆承受他全部的重量。內人不抹嬰兒清潔乳,直接用清水沖洗身體,包括嘴臉、胸部、肚子、屁股和四肢。可能洗後,身體涼爽,皮膚乾爽,所以能睡得沉,也能睡得香,以致有破紀錄的三小時。
小孫子醒來後,內人餵了1/3碗稀飯,是早上,我用瓦斯爐熬煮的。我用白米加水熬煮,裡頭加入罐頭玉米粒、南瓜丁和紅蘿蔔丁,原本想打兩個蛋,但米多放了,飯煮太多,過度濃稠,少了水分,不方便打蛋了,只好,用鼎另外煎蛋。不是稀飯的稀飯,過度濃稠了,味道不錯,有三種蔬菜加料,稀飯是甜的,蠻好吃的,餵小孫子吃了不少。睡醒,吃飽,再來是啥?當然是玩耍。內人打開鋼琴蓋,讓小孫子坐在椅子上,陪著他彈琴。大人和小孩都不會彈,僅是胡亂地敲打琴鍵,「叮叮噹噹」地敲著玩。
小孫子有模有樣地,端坐在鋼琴前,當然是矮了一個頭,但不影響他的興致。有時右手敲鍵盤,有時左手敲,有時雙手一起敲,更有時,發起興來,騰起半個屁股,提起上半身,用雙掌大力拍打鍵盤。他興子來了,除了手用力拍打鍵盤外,嘴巴也大量流著涎,一坨坨地流淌到鍵盤上,也流到鍵盤隙縫裡。好家在,媳婦不在,沒看到,否則不知要多可惜呢!鋼琴是媳婦小時候的最愛。哪天,發現鋼琴被小孫子口水蝕壞了,爛掉了,不知小孫子會不會挨頓打?
小孫子玩一樣東西,不會超過十分鐘,這是很大的極限。他興致沒了,此刻,內人興致反而來了,停不住手了,自己顧著玩呢。小孫子轉身,不敲鍵盤了,用盼望的眼神看著我,意思是,「爺爺,我不玩了,我要下來。很討厭,奶奶顧著玩,不理人家。」
我內人對孩子教育蠻注重的,不下於媳婦,或許天下的媽媽都一樣地。我兩個兒子還小時,學齡前,都去學鋼琴或韻律班,媽媽每天載進載出的,樂此不疲,甚至瞞著我,偷偷買了一架鋼琴。直到兩年前,她才敢說,那架鋼琴花了十三萬元。
內人對舞蹈和音樂有天份,國小和國中,都是舞蹈團和合唱團重要成員,曾得過獎的。她想學鋼琴,後來仍決定,把金錢和時間全投資在兒子身上,只能撫著那架鋼琴,落寞興嘆。父母對孩子的犧牲,無人或任何事物可比擬的,不求回報,只要兒女心中有個角落,會想念和追憶父母,天下當父母的,心願已足矣。
可能每個小孩都一樣,不是傻不隆咚的,對自身安全是有危機意識的。小孫子膽子不大,頂小的,也會怕受傷害,例如,扶著桌椅站起來,他只會放開一隻手,去拿小茶壺或餅乾,絕不敢兩手全放開,除非,用胸膛去頂住桌椅,他才敢放雙手。又如,從站立的姿勢要坐下來時,他可小心翼翼的,動作緩慢,等確定平安坐下,他才會放開扶著的手;但是,在彈簧床上,他知道彈簧床是安全的,扶著床頭櫃的手,可以瞬間放手,猛然坐到床鋪去。還有,當他從奶奶身上爬下來,往旁邊沙發椅坐去時,沒有確定坐穩沙發前,他一隻手絕對抓緊內人的衣襟,直到坐穩了才放手。
不要懷疑,99.9%的小孩都不是笨小孩,在英語環境下,三歲前,他講的英語比你講的還溜上好幾倍。上個月,我北上獨自照顧小孫子時,他聽到掃地機器人啟動聲,會驚嚇;看到掃地機器人過來,會懼怕閃躲。這次,則完全改觀,他會追著掃地機器人爬,持續拍打著,直到掃地機器人停止。還有,這兩、三天,我倆老發現他會學著大人,我們咋舌,他嘴巴也跟著,連續發出咋舌聲,蠻好玩的。以機器人來說,這種互動和回應,已經屬於高階有智慧的機器人了。
另外,他會對著我倆老,很清晰地發出「ge」的音,似乎是呼喚,或是驚喜,我們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。內人有些驚喜,她認為小孫子,不會喊「爺爺」,所以用「ge」來代替。可能嗎?不會吧?今天,我指着電風扇、冷氣機和電視,告訴他,「這是電風扇,這是冷氣機,這是電視。」突然,他轉過頭來,右手筆著冷氣機,嘴巴喊出「ge」,我們才知道,他的「ge」是指冷氣機。對小孩來說,冷氣打開前後,氣溫從炎熱,轉變成涼爽,小孩子感受是很深刻的,冷氣機是他的生活中心。
還有,小孫子右手上抬,會比出很奇怪的手勢,大拇指上翹,食指和中指併攏前伸,無名指和小指則各別向後微彎曲。內人懷疑是否「再見」的手勢?但馬上排除,因早上,小孫子爸媽準備上班時,他是右手上抬,手指分開,手掌輕度擺動的。是否要求「握手」的手勢?也不是,我伸出手,喊著「握手!give me five!」他的手是無動於衷的。
我倆老猜測的結果,認定他在跟爺爺打招呼,他在模仿我,因為,我每次見到小孫子,我會用固定的手勢,跟他打招呼,他會回眸凝望,接著,露出興奮喜悅的眼神。我的手勢是,大拇指除外,其餘四指合攏,然後跟著大拇指,相對地,分開再合攏,合攏再分開,反覆重複做,同時,我嘴裡會說著:「蝴蝶來了,蝴蝶來了。」小孫子比不出我的手勢,所以比出奇怪的手勢。各位兄弟姊妹們,你認為小孫子真的在模仿我的手勢嗎?你可能會說:「真的才奇怪。」
當醫師的職業病,每看到任何人,尤其老年人和氣色不好的人,我都會猜對方是否有病?罹患何種病?對自己的小孫子,我也如此。我會觀察小孫子身心發展,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,關於上面所提的眼神、語言、動作、視覺、溝通、回應等,都是我關注的對象。這兩天,我發現原已結痂的卡介苗疤,怎上頭又出現黃白色膿頭。內人也觀察到了,問我要不要緊。醫學史上,被觀察的對象是我們的老師,小孫子就是我的老師。
小孫子出生滿五個月接種卡介苗,至今已四個多月,怎還會化膿?104年底,疾管署宣布,卡介苗(BCG)接種政策重大變革,從105年1月1日起,從原來的出生24小時後,改成出生後五個月接種。疾管署建議五至八個月施打,最遲不晚於一歲。全球有157個國家全面接種卡介苗,主要集中於亞洲、非洲和中南美洲等結核病盛行的國家,美國是不接種卡介苗的。除了日本是出生後五至八個月施打,緬甸是出生後六週,韓國是出生後四週,其餘國家,包括台灣,都是出生後24小時施打。
施打卡介苗重要副作用,是引發骨炎(Osteitis)和骨髓炎(Osteomyelitis),有時也會引起腋下嚴重淋巴腺腫大,須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。依據疾管署的統計,101年,全國有23萬8422名嬰兒接種卡介苗,21人發生骨炎和骨髓炎;102年,19萬7291名接種,4人發病;103年,20萬3728名接種,2人發病。
我在20年公衛生涯,尤其後面幾年,遇過數例骨炎或骨髓炎的案例,多發生在腳踝關節處、手腕關節處、脊髓、胸骨和肋骨,患部會腫大突出,沒經驗的醫師,會誤以為長腫瘤,會轉介小兒外科醫師手術,等切片報告出來,才知道是卡介苗所引發的結核桿菌感染。卡介苗是減毒的活化結核桿菌。罹患骨炎或骨髓炎的嬰幼兒,依據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相關賠償規定,有賠償50萬的,25萬的,但是,有的小孩終生難免跛行,這些錢賠償得了嗎?
疾管署,卡介苗不良反應檢測,發現引發骨炎和骨髓炎者,多數為接種月齡較小者,於是專家學者討論結果,比照日本,卡介苗接種,從出生後24小時,改為出生後滿五個月。中央的政策是,「延後施打,不能不打」,因台灣仍是結核病高發生率國家,每十萬人口約50上下。目前,台灣潛伏結核感染者(Latent tuberculosis
infection),若以結核菌素檢測(Tuberculin skin test),約有30-40%的陽性率,年齡越高,陽性率越高,可達60-70%;如果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,陽性率甚至高達80-90%。這個世代,台灣的爺爺和奶奶都是結核病的好發族群,所以,卡介苗不得不打。
然而,打卡介苗可以預防結核病嗎?肯定的答案,「絕對不」!既然如此,為何還要打卡介苗?因為,卡介苗不能預防一般的結核病,卻能預防嚴重的結核病,包括結核性腦膜炎(Tuberculous meningitis)和粟粒性結核(Miliary
tuberculosis)。尤其結核性腦膜炎死亡率蠻高的,20-30%。民國66年,實習大夫階段,我就遇過結核性腦膜炎死亡案例。為了避免這兩種嚴重的結核病案例,造成人生遺憾,疾管署仍要求嬰兒必須接種卡介苗,否則,國小入學時,會遇上關卡,造成追加施打的困擾。
依據疾管署的統計,因為沒接種卡介苗,102年,台灣有兩例結核性腦膜炎病例;103年,沒有病例;104年,則又出現兩例結核性腦膜炎和一例粟粒性結核病例。其實,凡是疾管署規劃的常規嬰幼兒預防接種,是中央擬定的政策,為了寶寶健康,家長都應該帶寶寶去接種,這是權利,也是義務,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。至於,我家小孫子卡介苗疤,仍有輕度化膿情形,要不要緊?「不要緊」!會慢慢結痂。是否擦藥?是否忌諱碰水?都不用,順其自然即可。
當我看到小孫子左肩膀有膿痂,0.3*0.2mm,巡視了小孫子四肢和胸廓,沒異狀,也順手摸了小孫子左腋下,卻發現如骨頭般硬的條狀物,我驚嚇不小,難道肱骨骨炎或骨髓炎?趕快摸對側,右腋下也是有硬如骨頭的條狀物,是怎啦?我有些心驚,我有些恐懼。後來,等小孫子不再用力扶著桌子,他坐下來後,重摸的結果,消失了,原來它是用力後,變成整坨很硬的肌腱,似乎是肱三頭肌(Musculus triceps brachbrachii)。小孫子是爺爺的老師,沒想到肱三頭肌,在嬰兒時期已經那麼強健。
接著敘述,今日,7月19日生活日記,小孫子彈玩鋼琴,接著怎麼陪他玩?內人一時興起,以手機音樂配樂,唱起歌來,也鼓動起身體和手腳,很嗨地,跳起舞來。內人有音樂天份,不少人為了唱卡啦OK,還花錢拜師學員呢!笑死人了,對我內人來說,這是玩笑,她根本不須學,只要歌曲聽過二、三回,就能抓住節律,字正腔圓唱起來,有模有樣,有節有律,抑揚頓挫都出來了,與我反差很大,她這天份,讓我既羨慕又嫉妒,也佩服了五體投地。
內人從來不會如此嗨的,如此放浪形骸的,她僅會坐在沙發,獨自一人,很有韻味地,低聲哼唱,個人享受在其間。我是不發聲的聽眾,也徜徉在她的歌聲中。眾樂樂,不如獨樂樂,當然,她是為了小孫子瘋癲的。
小孫子看到奶奶,對著自己又唱又跳的,在我的懷裡待不住,掙脫我的擁抱,扶著沙發手靠,跟著奶奶,「咿咿啊啊」叫著和笑著,同時,胸膛靠在沙發手靠,兩隻手空出來,往上舉,胡亂飛舞抖動著。不僅如此,兩隻腳竟然努力跳躍著,簡直就是所謂的手舞足蹈!小孫子那種瘋勁,那種快樂勁,我首次看到,真的嗨到極點,瘋狂到極致,有趣至極。
爺爺的責任可重大,我沒忘記自己的職責,我看著她們奶奶與孫子狂歡,心裡也樂著,不過,我沒拋棄心思,我身體盡可能靠在小孫子背後,我雙手則輕輕扶在小孫子腋下,當小孫子重心不穩,欲跌倒時,我可以隨時出手,保護他的安全。
小孫子看一本書,或玩一件玩具,十分鐘是極限,然而,這次奶奶與孫子的狂歡,卻超過十分鐘極限,來到半小時左右。很快,時間來到晚上七時,小孫子玩瘋了,當然也累垮了。小孫子被奶奶抱在懷裡,因舒適了,因累垮了,不時掉下眼皮來,點著頭,一顆比身體大的頭,瞬間打起盹來,還欲睡不睡的,不是睜開眼睛瞄著,勉強撐起精神來,那模樣著實可愛。內人怕小孫子半夜吵到兒子媳婦,今天已經睡夠多了,不敢放小孫子床上睡去,極力逗著他,要他提起精神來,不要再睡了。
或許,母子連心,小孫子確實是硬撐著,他不願睡去,他期待著,他在等媽媽和爸爸回家。晚上七時過後,是爸媽回家的時間。硬撐又硬撐,想睡不敢睡,有趣極了。七時半過後,媽媽的開門聲,媽媽的腳步聲,小孫子整個人醒來了,精神全來了,精氣神全到齊,轉頭往門外望去,蠕動著嬌小身軀,掙扎著,去束縛,欲從奶奶懷抱下來。
當媽媽出現了,小孫子舞動著雙手,興奮地,唧唧叫地,「嫲嫲!嫲嫲!」在地上,快速往前俯衝,衝向媽媽的懷裡。精神全回來了,瞌睡蟲早已飛到九霄雲外。爺爺或奶奶,無法與媽媽比擬,母愛是唯一的,也是無法取代的,不是嗎?
文章結尾,容小弟廣告一下,個人部落格,wu100136963.Blogspot.com,吳聰賢醫師,自6/11開張,已張貼「彰化小西巷的往昔(遠渡黑水溝的家族)」,自傳式小說,自前言、95章回至結語,共50萬言,歡迎指教。亦張貼「公衛歲月(2005-2012年)小說、雜文和散文集」,共68篇文章,計50萬言,亦請不吝賜教。目前,正張貼「走過公衛二十年歲月小說、雜文和散文集」,已張貼90篇文章,敬請指教。(106年7月19日完稿)
【註記】網友回響:吳O華:「古人的彩衣娛親,看來時代的不同,這句話的內涵,真的要改觀了,『親』乃晚輩對長輩,然世代的更迭,角色可要對調囉!可見現代的小孩是何等的幸福,更是捧在手掌心長大的呢!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