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之將至喜相迎:(三十一)陸生渦蟲超恐怖
作者:吳聰賢醫師
我享受田園之樂,也享受田園風光,整個人,神閒氣定,坐在田裡,挖土、掘土和鬆土,以除草和去根,不過,有過3、4次,曾挖出兩種小蠕蟲,不知道什麼鬼東西,相當可怕,挺嚇人的,我像遇到鬼般的害怕。我敢保證,若是小女生見到,不是驚慌呼喊,就是當場驚嚇昏迷。先說第一種鬼東西,牠細細長長的,粗約0.2-0.3公分,長約15-20公分,類似蚯蚓,但絕不是蚯蚓,比蚯蚓醜陋千百萬倍,牠是蠕蟲,身體圓扁形,沒有腳,似乎也沒有眼睛,但爬行比蚯蚓快速些,其身上黏濕,充滿黏液,體表褐黃色,從頭到尾,全身有數條暗褐色縱線,最可怕的是頭部,超乎想像的,成扁平狀,且是一種很難形容的形狀,好像嬰兒的雙髮髻,又像西方神話故事,雷神索爾所持的雷霆戰鎚,總之,就是非常怪異可怕。我看到牠時,最先聯想到的是水蛭,會黏在人類皮膚,進行吸血的恐怖生物,我害怕被牠纏住,更害怕用手捏牠,我必然的反應,當然屁滾尿流地,即刻跳開。還好,我膽子尚可,還不至於大呼小叫的,引人注目,那可多丟臉。
為了描寫牠,我不知要如何網路搜尋,只好硬著頭皮鍵打「細長蠕蟲頭部扁平」,沒想到,竟然被我搜尋到了,牠的名稱叫「陸生渦蟲」。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,「渦」有兩個發音,漩渦、酒窩的「ㄨㄛ」;另外一個是渦河的「ㄍㄨㄛ」,渦蟲似乎也應該唸「ㄍㄨㄛ」吧。網路上「兔兔老師與你聊生態」,對陸生渦蟲有如下描述,更有影片可看其爬行,很驚悚,卻長知識,願你能打開,可不要錯過:陸生渦蟲,頭部成T字型,很像外星生物,黑色或黃色身體,細細長長,充滿黏液,是肉食性生物,主要食物是小蠕蟲、蚯蚓和蝸牛,當捕到獵物,會上前纏住,分泌黏液,將獵物固定,再分泌消化液,等獵物死後,再將嘴巴伸出來,吸收營養液。陸生渦蟲沒有呼吸系統,依靠皮膚黏液,進行空氣交換,所以會生活在潮濕,有水分的地方。陸生渦蟲是雌雄同體,可以有性生殖產卵,也可以自己斷裂身體,進行無性生殖,斷掉的一小片段,就可以重新長出一隻新渦蟲。陸生渦蟲對環境的耐受性很低,只要環境遭受污染,就無法生存。
陸生渦蟲對環境耐受性差,我能在自家田裡看到他,代表我田裡環境挺好的,其實,也確實如此,我種植園藝、果樹、萱草,完全人工親力親為,我用園藝修心養性,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,20年來,我沒有用過除草劑、殺蟲劑,也沒有用過化學肥料,完全是人工堆肥,難怪田裡會有陸生渦蟲出現。或許,我膽子特小,沒有膽量敢用化學藥劑,怕傷肝、傷腎的,甚至得肝癌、腎癌的,我田地兩側一些莊稼漢,就有兩位罹患肝癌,年紀輕輕的,50幾、60幾歲就走人了。我有參與彰化縣衛生所退休人員聯誼Line群組,都是從事防疫工作的兄弟姐妹,有不少人,年紀尚輕,不像我這般老頭子,且身強力壯地,故退而不休,離開公職後,仍繼續從事農事,且進行農業進修,有人會在群組,舖上農業部農業試驗所、農業藥物試驗所等,相關的農藥調配和使用方法,鉅細靡遺,詳細說明,讓我增長見識,收穫良多,感激不盡。然而,農藥相當地專業,使用有分寸,分毫不能有誤差,我這個外行人,只能看熱鬧叫好,卻也沒膽量,敢勇於嘗試喔!
陸生渦蟲,應是俗稱,牠的真正學名是柯氏廣頭地渦蟲(Bipalium kewense),據自由維基百科記載,此渦蟲原產於東南亞,但目前已分布至全世界,其散播的媒介,可能是藉由國際植栽貿易,因為此物種經常在盆栽中發現。西元1878年,在英國皇家植物園(Kew Park),有動物學家發現此物種,幾經確認後,認定是新品種,而據以命名,在林奈二名法中,第一個名字是屬名,第二個名字是種名,因此,其Kewense種名,指的是英國皇家公園,而非人類姓氏,中文翻譯成柯氏,不是正確翻譯法,容易造成誤解。此渦蟲相當噁心和恐怖,你若敢赤手抓牠,你就是英雄,我佩服你。不多說,總結一句話,牠到底是益蟲,還是害蟲?柯氏廣頭地渦蟲是肉食動物,已知專門捕食蚯蚓,在田間,蚯蚓是益蟲,反之,柯氏廣頭地渦蟲就是害蟲了。(113年9月24日完稿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