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之將至喜相迎:(三十五)住血線蟲挺可怕

 老之將至喜相迎:(三十五)住血線蟲挺可怕

作者:吳聰賢醫師

我田裡的蝸牛,大致上分成三大類,我不是蝸牛專家,這是個人的偶思,簡單的分類法,姑且分享,並請指教。第一類,小而扁的小型蝸牛,大小約5元硬幣大,暗黑色,蝸牛殼有螺紋,殼接近扁平,而非圓錐形,這是極大差異,喜躲在樹根磚塊下,也會藏在萱草葉片中。我搜尋網路,外觀類似Monachoides vicinus蝸牛,此類圖檔,也出現在@2003-2024 Shutterstock Inc.,屬英文版,我肯定看不懂,且下載要錢,我不敢去動它,還有勞專家給我指導。第二類,暗灰色中型蝸牛,大小約3、4公分,或許4、5公分,螺殼顏色黯淡,沒有色彩,跟一般常見蝸牛一樣,成圓錐形。第三類,漂亮大型蝸牛,約有10公分大小,個頭大,腹足肉多,螺殼色彩斑斕,具有褐色、棕色條紋,賞心悅目,可說是漂亮寶貝,一般統稱為非洲大蝸牛。

早些年,我田裡的中型和大型蝸牛佔比,大約50比50,如今,大型蝸牛佔極大優勢,下到田裡,所看到的蝸牛,幾乎全都是非洲大蝸牛,下雨關係,到處都是非洲大蝸牛,每天撿一水桶蝸牛,也撿不完,最近幾天,我想找暗灰色中型蝸牛,卻一隻也找不到,我不知道什麼原因。非洲大蝸牛原產於非洲東部,成年體長8公分左右,最大的超過20公分,幾乎等於成人手掌大,它怎會飄洋過海來台灣?據說,因個頭大肉多,可大快朵頤,新加坡最早從非洲引進了非洲大蝸牛,在1933年,日據時代,日本人為了嚐鮮,把它從新加坡引進台灣,這是濫觴,以致造成台灣今日的氾濫。水潑出去了,再也回收不了。我沒吃過蝸牛肉,也沒膽子吃,但有老饕說,蝸牛肉跟田螺、海螺肉相同,口感一樣,不易區別,照樣吃得津津有味,難怪某些快炒店,會掛羊頭賣狗肉。人吃蝸牛,鴨子也吃蝸牛,出乎意料的,還有一種飼養動物,也吃蝸牛呢。昨天,我衛生所退休防疫同仁Line群組上,有人回應說:小時候,父母除了教書外,家裡也從事副業,專養殖牛蛙,牛蛙最愛吃蝸牛,每遇雨後,蝸牛爬滿路邊,姐弟多人,提著水桶撿拾蝸牛,回家餵養牛蛙。這是台灣早期的農村,很溫馨,也讓我長見識了。

2、3年前,新冠肺炎疫情正熾熱,蔓延全世界,台灣不例外,也遭受疫情蹂躪,陷於水深火熱中,凡從國外入境的,無法獨門獨户的,不能直接回家,必得搭防疫計程車,住進防疫旅館,進行相關檢疫隔離。兒子和媳婦,恰好在此疫情期間,帶著幾個小蘿蔔頭,從美國搭機回來,等經過醫院快篩(大人)和PCR檢驗(小孫子),確認陰性後,才得回家,此時已是回台後的第10天了。一家團圓,親情無限,歡天喜地,幸福無邊。家門口小花圃,有小隻蝸牛,某天,我抓了一隻小蝸牛,放在掌心把玩,給小孫子進行自然生態教育,才3歲的老二,好奇心驅使,伸出手來,也要抓蝸牛玩耍,媳婦在門邊看到了,即刻發聲阻止:「不要碰蝸牛,蝸牛很髒,會感染病蟲害!」沒想到,小孫子反應快,馬上頂嘴回去:「爺爺可以,我怎麼不可以!」那種小大人的口氣,得理不饒人的態勢,害我內心忍俊不禁。我膽小懦弱,沉默寡言,逆來順受,沒想到小孫子還挺強悍的,反應快,且口才伶俐,有大將之才,我這個爺爺甘拜下風,青出於藍,更勝於藍,我要欽佩得五體投地了!

蝸牛為何很髒?這是科普常識,不僅大人要懂得,連小孩也要懂得,它對人類傷害可不小,會罹病,會死亡。我唸醫學院時,大二上寄生蟲學,教授就有提到,蝸牛是廣東住血線蟲常見的中間宿主,中間宿主不會受害,人類透過蝸牛,感染廣東住血線蟲,人類則會受害發病,例如:手摸過蝸牛,或蝸牛糞便、黏液,手沒洗,手卻放進嘴裡;蝸牛肉沒有煮熟,吃進肚子裡;蝸牛爬過的生菜沙拉,沒有清洗乾淨,吃進肚子裡,這些情形都會造成感染,可說處處皆陷阱,小心為要。維基百科有敘述,廣東住血線蟲(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),此物種於1935年,由中國寄生蟲學家陳心陶,在廣東省鼠隻身上發現,老鼠是終生宿主,故有此命名;1945年,日本殖民台灣時期,兩名日本人(可能是醫師,也可能是醫檢師,沒有詳述)於台南縣,一名15歲日本病人的腦脊髓液裡發現,此為首次在人體內發現。人類是意外的,無端受害的宿主,當廣東住血線蟲的幼蟲被吃進肚子後,幼蟲鑽進血管,發育成蟲,成蟲是細而小的線蟲,長1.7-2.5公分,直徑0.3公分,分布世界各地,成蟲跑到腦部、脊髓、眼部、肺部等,主要引發嗜伊紅性腦膜炎、腦膜腦炎,發燒、頭痛、噁心、嘔吐等,病情嚴重者,昏睡和死亡。想要當老農,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,欲享受田園之樂,但時刻與蝸牛為伍,仍須有這些科普常識因應,你說是嗎?當然!不僅是蝸牛、蛞蝓、螺類等,田間鼠患也要防範呢。(113年9月29日完稿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