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 一四八、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

簡易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
四八、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
作者吳聰賢醫師
   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871月成立,由當時衛生署副署長賴美淑(不久轉任中央健保局總經理)擔任委員會召集人。此委員會成立宗旨,要發掘我國當前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兩大議題之重要問題,提出建言與策略,供決策者參考。此委員會初期之工作,以文獻回顧(literatue review)方式進行。
文獻探討第一期,研議主題選定為:1.菸害與心血管疾病。2.飲食與生長發育。3.檳榔與口腔癌。4.運動與體適能。每一主題有二至三個子題,總共有11個子題。每一子題公開徵求相關科系學者專家,進行國內外文獻回顧研析。
11個子題包括:「吸菸之行為研究」、「吸菸之流行病學研究」、「吸菸與心臟血管疾病的關係-可能之病理生理機轉」、「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」、「兒童體位之評定及影響因素」、「檳榔嚼塊與口腔癌流行病學研究」、「嚼檳榔與口腔癌癌基因、抑癌基因的突變和表現」、「檳榔嚼塊的化學致癌性暨其防治:現況與未來」、「運動與肌肉適能」、「運動與心血管功能」等。
民國90年,中國醫藥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即將畢業,碩士論文「信義鄉全民健保成人健檢資料分析探討-高血脂症、痛風及肥胖」大致完成,拿來「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」閱讀,一樣是肥胖問題。從512日至26日,只讀了19頁,就此停頓,唸不下去,不是內容艱澀,不是語法詏齒,而是每一句子,每一段落,字字皆珠璣,滿是學問,一時無法承受,腦筋擠爆。舉例子如下:
肥胖症 「肥胖會造成高血壓,可能是因為高胰島素活化了交感神經系統(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),進而活化了腎素血管增壓素系統(renin-angiotensin system),加強腎臟對鈉的再吸收使鈉排出減少」、「青春期有肥胖者,對飲食中的鈉量特別敏感,例如把飲食由高鈉轉變成低鈉時,肥胖青春期個案的血壓變化為-12±1mmHg,而非肥胖者的血壓變化僅+1±2mmHg」、「小孩slipped capital epiphyses的發生率為10萬分之3.4,但其中50-70%式肥胖者。肥胖小孩也因過多體重負荷,造成脛骨彎曲,此稱為Blounts疾病」。
又如,「兒童肥胖會有胰島素拮抗(insulin resistance)及高血清雄性素(hyperandrogenemia)的現象,特別是青春期女性」、「肥胖女性過份分泌雄性激素,破壞了LH/FSH的正常分泌型態,伴著同時存在的高胰島素,造成多毛症(hirsutism)及月經過稀(oligomenorrhea)等現象。慢性的不排卵(non-ovulation)及排卵太少(oligo-ovulation)會造成次發性多囊性卵巢症狀(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)」、「肥胖的人脂肪分解增加,混合著胰島素拮抗效應,會產生肝臟脂肪變性(liver steatosis),20-25%的肥胖小孩,會發現有脂肪變性型肝炎(steatohepatitis),更嚴重的肥胖,有脂肪性肝炎的發生率更高,有時甚至伴隨肝臟纖維化(liver fibrosis),甚至肝硬化(liver cirrhosis)的現象」。
吸菸 民國9172日,閱讀「吸菸之行為研究」,兩天看了12頁,再也讀不下去,只要翻開書就打瞌睡。現在抄一段,考您的能耐,「菸鹼(nicotine)在中樞能增加乙醯膽鹼(acetylcholine)、正腎上腺素(non-epinephrine)、腎上腺素(epinephrine)及多巴胺(dopamine)的釋出速率,也能刺激許多神經調節性polypeptide的釋出,包括生長激素(growth hormone)、血管加壓素(angiotensin)、內生性類鴉片物質(endogenous opioids)及泌乳激素(lactogenic hormone)」,接下來的內容更絕,請您不要落跑。
「許多受菸鹼影響及代謝的內生性物質本身會影響行為的表現,舉例來說,乙醯膽鹼徑路參與學習及記憶、警覺及疼動抑制,正腎上腺徑路與覺醒程度的調整有關,多巴胺神經元在獎賞機制(reward mechanism)扮演重要角色,血管加壓素能在正常人及記憶缺損病人上促進記憶固化(consolidation)及取回(retrieval),內生性的類鴉片物質與減輕疼動的感覺及解除焦慮有關」。
每本書1-200篇文獻的回顧,文獻英文為主,中文不到十篇,假設每篇文獻平均五頁,總共約1000頁,撰寫人將它濃縮成50頁左右小冊子,可以想見是精華中的精華。作者至少花2年以上時間研讀,然後撰稿,想要幾天內據為己有,未免不自量力,難怪吸收不良。
開卷總有益,可學些別人思考模式、研究策略和理論基礎。何為吸菸的正向增強效果?負向增強效果?沒看書您我包准不懂。假若吸菸前,本人心情處於中性或正向,則吸菸的增強效果稱做正向增強;如果吸菸前,本人心情處在負向狀態下,則吸菸的增強效果稱做負向增強。此兩者均不涉及厭惡性刺激(aversive stimulation)或剝奪性刺激(deprived stimulation);吸菸者禁止其抽菸,稱剝奪性刺激,因停止吸菸而產生戒斷症候群(withdrawal syndrome),稱厭惡性刺激。
用白話來說,增進愉悅感、促進工作表現、增進記憶等,將好的狀況增強,屬正向增強,;減低焦慮與緊張、減低疼動感受、避免體重增加、解除菸鹼戒斷症候群等,將壞的狀況減少,屬負向增強。
您或許會說,「國民健康局規定我們衛生所舉辦戒菸門診,辦三場戒菸班,辦二十場座談會,辦一場大型活動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,我把目標數完成,管它吸菸生物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因素?」如果您沒抽菸,或許您會說,「戒菸還不簡單,只要有決心,有恆心,還怕戒不了菸?」您應該聽過,除非您不曾參加戒菸研習會,「沒有他人協助,戒菸成功率只有1%;若有醫師在門診勸說,戒菸成功率可增至5%。」難怪有一則聽多了的笑話,「戒菸很簡單,我每天都在戒菸。」
為何有菸鹼口嚼片、貼片?因為單靠決心、恆心戒不了菸。依照菸鹼成癮理論(Nicotine addiction model),菸鹼是正向及負向增強物(reinforcer),如果牽扯戒斷症候群,菸鹼無疑是負向增強物。在何種情境下會吸菸?吸多少支?吸多深?似乎有某種機制在調控菸鹼的吸入量,把它稱做菸鹼恆定中樞(central nicostat)如何?還是您要稱它放屁?
台灣原住民有較高的酒精成癮性,在分子生物學上已獲得證實。酒精的代謝和酒精去氫脢(alcohol dehydrogenase)、乙醛去氫脢(acetic aldehyde dehydrogenase)有關,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研究,因核甘酸(nucleotide)鹼基對(base pairs)突變,此兩種脢有多種基因多型性(polymorphism)。酒精去氫脢慢速代謝型,乙醛去氫脢快速代謝型,在成癮者身上有較高的比例。我提出類似看法,菸癮的形成是否有分子生物學因素在裡頭?目前未有人研究,您敢肯定沒有?1%戒菸成功率,為何是您,而不是我?期待吧!
學無涯,「先知先覺,後知後覺,不知不覺」,我們想當哪種人?所有衛生所姊妹們,我想鼓勵大家的一句話,「工作領域上,不只要具備專業,更要成為專家,甚至,有侵入其他領域當專家的野心。」人生數十寒載,轉眼成空,痛苦堅忍也是一輩子,舒服快樂也是一輩子。您可能會反駁,「我為何要挑痛苦?」
我以前會因此語塞,現在,我在教會裡學到一句話「把榮耀歸給神」。屬靈上,我才剛剛踏出第一步,尚無法將這句話溶入腦海中,但我會說「把榮耀歸給先父與先母」。如果您想不出甚麼說服自己,那就舒服快樂過一輩子吧!只要將份內工作做好,每月領薪水,對得起納稅人,也對得起自己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