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夢藏東平安歸:(六一)西藏氂牛特別種

逐夢藏東平安歸:(六一)西藏氂牛特別種
作者:吳聰賢醫師

114年6月30日,西藏行第2天,正式進入西藏的第1天。西藏高原,平均海拔少說4、5千米,即使是林芝,也有3千米的海拔,台灣有284座超過3千米的高山,但有幾個人會去爬高山?我會擔心高原反應嗎?你會害怕高原反應嗎?來西藏遊山玩水,敞開心胸,放開心靈,幹嘛給自己這麼負擔?我不會,所有團員似乎也不會。吃過午餐後,即使僅剩半天的時間,藏族嚮導不浪費,我們更加不放棄,盡快跑行程,何況西藏地區,盛夏時節,天黑得晚,沒有超過下午7點,太陽肯定不下山的。我這個人,又老又醜,孔子說老人戒之在得,就是在說我這類人,挺貪小便宜的,認為多走幾個地方,多看幾個景點,就是賺到,就是物超所值。我們來到西藏的首站景點,跨林芝市巴宜區和米林市的「雅尼濕地國家公園」。巴宜區是市轄區,林芝市政府所在地,林芝的精華區;米林市則是縣轄市,故網路有人稱之為米林縣,也不算錯,總之,我的意思是,雅尼濕地公園離林芝市區非常地近,可能是西藏所有天然景點中,最靠近市區的!但是從市區拉車過去,也有10幾20公里喔!這樣算遠,還是近?

來到雅尼濕地,沃野千里,看不到盡頭,咱家鄉大度橋下,一大片大肚溪河床,與之相較,簡直是小巫見大巫。我與老伴為何是誤闖叢林的小白兔?所謂叢林指的是滿地黃金!黃金者,不是牛的大便,就是馬的大便,一坨一坨的,到處都是,處處皆是,怵目驚心,令人膽戰心驚,不得不小心翼翼地,左閃右躲,甚至要墊起腳尖來走路。但是,眼前看不到半頭牛和半匹馬,牠們跑去哪裡了?有!將近千米遠的草地,很遙遠的地方,才看到牛或馬,可見雅尼濕地有多遼闊了,也足見牠們曾在此逗留過,也在此蹂躪過,吃飽喝足後,留下一堆屎,也留下證據,然後拍拍屁股,離鄉背井,遠走他鄉,開發新的水草地,也繼續蹂躪下去。我如何分辨牛屎或馬糞?很簡單,不算難,看過幾次後,大抵就能分辨了。雖同樣呈一坨坨的,馬糞通常呈塊狀形,較為乾燥和成形;若是牛屎則呈扁圓形,且較稀泥狀,很像人類吃壞肚子,拉出糊狀的糞便,所以說,踩到牛糞便,淅瀝嘩啦,下場會較為悽慘。我雖然小心翼翼地下腳,避免踩到糞便,但百密總有一疏,仙人拍鼓有時錯,跤步踏差啥人無,我稍微不留神,眼睛一時專注於身旁小水溪,看是否有小魚蝦或大鯨魚?結果沒有看到小魚蝦,也沒有看到大鯨魚,自己陷入叢林陷阱,反而踩到牛屎。糟糕!太噁心了,竟然落難至此,踩到黃金千兩啦!

踩到黃金,當然不是好彩頭,我驚呼著:「老婆小心!不要踩到大便!」提醒她,不要跟在我屁股後面,也落入陷阱,身陷泥淖。踩到牛屎,我不假思索地,第一時間,唯一的反應,盡快地把登山鞋往草皮踩去,儘可能地擦去鞋底大便,絕不能讓一絲糞便殘留鞋底。我怕上巴士後,殘留的糞便臭味,薰死衆團員,眾人不悅,引發公憤,害得我被趕下車,越想越不放心,越想越神經,只好將鞋底踩往小水窪,再往草皮上擦,如此反複無數次,少說4、5次以上,直到認為擦乾淨了,不再有糞便殘留了,才繼續上路。雖然有此慘痛教訓,我仍沒學乖,還是不放棄自己的嗜好,就是喜歡看小魚兒在水裡游,但沿路看小溪流或小水窪,就是找不著半隻小魚兒。若在台灣,不管大小河流,甚至田邊灌溉小溝渠,隨隨便便,都能看到各類大小吳郭魚,看吳郭魚到處流竄,自己內心也跟著跳躍,喜不自禁!或許,同屬青藏高原的林芝,平均海拔3千米,即便是盛夏時節,河水仍是冰冰涼涼的,難怪看不到小魚蝦。雅尼濕地的河水冰涼嗎?你有去觸摸嗎?我有掬水洗手,不是蓋的,確實很冰涼,但淋在手心,卻也挺舒服的,挺痛快的,讓人欲罷不能,有如寒冬吃冰淇淋,點滴在心頭。

雅尼濕地的牛,包括在林芝地區所看到的牛,幾乎全部是一般常見的牛,是台灣早期常見的黃牛嗎?有點類似,但又不大像,我個人認為,應該是不同品種的黃牛,為了適應高山氣候,經多年演化,變種後的亞種,所謂的西藏黃牛吧。牠們比咱們所謂的黃牛,還要小隻,體型小一號,約僅一半大,且毛色以偏黑色系為主,黃色系反成小眾,說牠是黃牛,不如說牠是黑牛。相對地,我反而看不到思思念念,日思夜想,那西藏著名的氂牛。依據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」:氂(ㄌㄧˊ)牛,動物名,哺乳綱偶蹄目,腿短,全身有長毛,野生者色黑,畜養者色白,也作犛(ㄌㄧˊ)牛。另外,也可寫成牦(ㄇㄠˊ)牛,但千千萬萬不要寫成犁(ㄌㄧˊ)牛或犂(ㄌㄧˊ)牛,犂是犁的變體字,否則要貽笑大方了!氂牛那身長毛,少說50、60公分,甚至可長到拖地,我特愛牠們的長毛,很有野性美,也很有粗曠美。其毛髮非常細緻,觸感輕巧柔軟舒適,透氣性佳,非常保暖,因此常被用來製作牛絨,是高檔服飾的紡織原料。雄性氂牛,體重350-580公斤,雌性氂牛也有220-260公斤,跟人類的70-80公斤相較,牠們簡直是巨無霸,就是龐然大物,雖說個性溫柔祥和,但具野性的氂牛發起性來,對人類可是很大的威脅,安全起見,千萬輕忽不得。

入藏第一天,我滿懷欣喜,很渴望看到氂牛,甚至滿山遍野的氂牛,然而,在林芝尋遍不著,在雅尼濕地也沒看見,不要說滿山遍野,即便是一隻或兩隻,也沒看到,我內心極度惆悵,也甚為鬱卒,牠們到底跑去哪裡了?往後幾天的旅遊,我才發現牠們都跑去日喀則了,就躲在高山冰川山坡上,或者山腳下!不是一隻或兩隻,而是成群結隊的一堆,讓我看得心頭悸動。為何林芝看不到,僅在日喀則才看得到?因林芝海拔才3千米,日喀則海拔4、5千米,足足比林芝高上1、2千米,而這個臨界點,正好是氂牛最適合的環境。高海拔,代表冬天越寒冷,氂牛是高山冰川的原生動物,氣候越冷,活得越舒適,也活得越快樂,快樂似神仙。在我心目中,氂牛就是神獸,牠屬於神的,不屬於人的。相反地,越熱的氣候,越不能適應,反而容易患病,導致生病夭折,且單那皮膚的毛病,就有得牠受了。如果,氂牛也跟大熊貓一樣,搬遷到台北市立動物園來,縱然台灣寒流來襲,那肯定照樣地,也必得開冷氣喔!最好能開到零下10度呢!若要達到零下10度水準,那不是冷氣機了,而是冷凍庫了!

在雅尼濕地,我與老伴,漫無目的地,跟衆團員保持著一點距離,往前悠哉又懶散地走去,倆人獨自行動,有如年少小夫妻,只差沒有牽手而已。突然間,我倆看到一整群小動物,沒有上萬隻,卻少說有上千隻,黑壓壓一大片,我們往前走一步,它們也黑壓壓一大片,整齊劃一地,好像有口令驅動般,就往後跳躍,閃開一大步遠,然後停了下來,跟我倆保持著固定距離,有趣地,有如一塊烏雲般瞬間移動呢。幾近黑色的小動物,相當細小,約1.0-1.5公分大小,我這個74、75歲的老頭子,既然耳朵都背了,眼睛怎可能俐落呢?我對著老伴高喊:「哇!世界奇景,世界奇觀!好多剛孵化的小青蛙喔!」好東西要跟老伴分享,這是老頭子的責任。但是,比我年少好幾歲的老伴,她眼睛較銳利,她說話了,好像不是青蛙!我揉揉雙眼,以瞪大眼睛,也嘗試著往前走,趕著它們跳躍,然後仔細瞧,也仔細看,才發現這群小東西,會一邊跳躍,也會一邊飛翔,那就怪哉了!青蛙是兩棲動物,只會跳躍,絕不會飛翔,既然會飛翔,那就不是小青蛙了!不是小青蛙,那麼它們是什麼小動物?會跳躍,也會飛翔的小動物,它們是什麼東西?讓你猜猜看,我下回再揭曉謎題。(114年10月3日完稿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