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導管電氣生理檢查暨燒灼術(北榮住院日誌) 二十八、心臟內科臨床研究計畫

心導管電氣生理檢查暨燒灼術(北榮住院日誌)
二十八、心臟內科臨床研究計畫
作者:吳聰賢醫師
    9862日(星期二)。上午1050分,兩位穿白袍的女生,來到我的床頭,她們自我介紹:「我們是陳適安醫師研究助理,陳醫師從事學術研究,凡接受心臟電燒灼術患者,我們會多採30ml血液,以從事心悸方面的基因研究,請問你是否願意加入此研究計畫案?」她們手上拿著人體試驗同意書。這類臨床研究計畫受各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管控,需患者簽署同意書始可進行。我看計畫書,計畫主持人、協同主持人根本都沒有陳醫師大名,我質疑著,對方則說:「林彥璋也是心臟內科主治醫師,與陳醫師是同一治療團隊。」後來得知,不僅同team,林醫師還是陳醫師最資深的高徒,及得力助手,後面還會提到。
計畫名稱「研究發炎相關指標在心律不整疾病與正常心律患者間差異」,執行單位北榮心臟科,主持人是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彥璋,協同主持人小兒科主治醫師李必昌、心臟內科住院總醫師胡瑜峰。我納悶,計畫案為何沒陳醫師,或許未來研究論文發表時才納入。此研究對象包括心律不整與正常心律者,評估相關發炎指標之差異,心律不整患者是病例組,正常心律患者是對照組,明顯屬前瞻性的病例對照研究(case-control study),這是簡單研究方法,一般採用卡方檢定,判定兩組間個別指標是否達統計學差異即可。
我猜,這研究計畫案可能是林彥璋醫師的博士論文,至於協同主持人李必昌醫師,將來兩人會彼此投桃報李。醫學博士比醫師層級高,可在大學擔任助理教授、副教授等,具有學術地位,名聲更響亮,地位更崇高,才夠資格擔任大醫院院長;不過,醫學博士不具有醫師資格,其身分將很尷尬,紙上談兵,沒有臨床診療、用藥、處置等經驗,連一般小診所醫師都不如,講話沒有份量。曾有非醫師資格的醫學博士,極力推動修法,讓取得醫學博士資格的,也順理成章取得醫師資格,可能嗎?當然不可能,推動不起來。雖然,取得醫學博士可能需耗費六、七年歲月,等同唸醫學系的七年,但是,此等博士僅專精於某一小項目的研究,沒經過完整的醫學訓練,再如何尖端或前衛,總無法大觀地面對患者。
我甚覺奇怪,兩位研究助理說的是「基因」研究,不單只是「發炎指標」而已,發炎指標僅需生物化學檢驗,屬於最初階的研究,而基因研究則是較深入的層級,牽涉分子生物學,須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技術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),以及複雜的基因多型性(polymorphism)理論探討。發炎指標研究有利於臨床診斷,基因研究則更有利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。後來,詳閱研究計畫書始知,除了測量發炎指標,也進行基因分析,所以,是計畫名稱不詳盡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