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落格留言回應:第六回:健保藥價黑洞

 

部落格留言回應:第六回:健保藥價黑洞

作者:吳聰賢醫師

關鍵詞:證據醫學、實證醫學、循證醫學、胃必朗、得喜胃通、常用藥物治療手冊、制酸劑和抗發脹劑、消化性潰瘍癒合劑、解痙劑、消化劑和利膽劑、瀉劑和抗腹瀉劑、催吐劑和止吐劑、肝庇護劑、骨質疏鬆症治療劑。

重新回顧一下,某位網友在我部落格的留言,希望沒洩漏個人隱私,雖然延遲了近一年才回應,卻用上了一千萬倍的誠意。他(她)說:「吳醫師:仁心仁術,貼近民心,當地有您真好!請教您:您所開的epilon(胃必朗),看仿單,似偶有骨質疏鬆的副作用(得喜胃通也有), 之所以會請教這樣的問題 ,是因為我有胃酸逆流,醫師開以上二種藥,吃完二星期,剛好隔幾天肩膀痛宿疾(半年)更加酸痛。經掃瞄骨密度T分數-2.5至-3.8 ,骨質疏鬆,是否與上述藥有關?如果是,停藥可逆嗎?又,甲狀腺TSH0.99 (參考值0.354.94),似偏有甲亢現象,是否會引起骨鬆?謝謝您。」

要跟這位網友說聲抱歉,回應有如倒裝句,無法一氣呵成,因內容蠻複雜的,包括胃藥、胃酸逆流、肩膀痛、掃描骨密度、骨質疏鬆、甲狀腺機能亢進等,重點是三樣:胃藥、骨質疏鬆和甲狀腺機能亢進。從1098月下旬,我花了三週,陸續寫了「骨質疏鬆和X光掃描骨質密度檢測」、「骨質密度T值和Z值」、「骨質密度和統計學抽樣」、「甲狀腺機能亢進相關激素」、「骨質密度和標準差」,如今,要回頭來談胃藥了。

希望能維持滿分的誠意,有如倒吃甘蔗,漸入佳境,愈吃愈甜,而不是呼攏將就,虛應故事,解不了惑,反製造更多不解的疑惑。當然,我個人的看法,絕無法代表眾人的看法,可能,我是錯的,眾人才是對的;也可能,我是對的,眾人是錯的。其實,對錯之間,灰色地帶是蠻大的,沒有絕對的錯,也沒有絕對的對,有如統計學的95%信賴區間,95%是呼攏通,剩下的5%才是有意義的差別。

不僅日常生活是呼攏通,連攸關生命的醫學,也照樣如此。近20年來,我在彰基時代,已開始耳聞,醫界應該追求證據醫學,而不是師徒相授的醫學。很多醫學處置,事後被證實是錯的,最著名的例子是,美國國父華盛頓,他染上感冒,發燒、喉嚨痛,並惡化為喉頭炎、肺炎(有謂罹患白喉),因庸醫採用不當的,多次、大量的放血療法,於17991214日去世,享年67歲。

何謂證據醫學?就是經過統計學驗證的醫學,才是真正的醫學,否則僅是道聽塗說,有效、沒效都是存疑。我當了十幾年的人體試驗委員會委員,各種醫學研究最終結論,就要經過統計學來推論,真的有效,還是假的有效。難怪X光掃描骨質檢測儀要跑出標準差來,連自律神經檢測儀,照樣不遑多讓,眾人一起搞統計,搞到氾濫成災,也濫竽充數。

「證據醫學」是我掰的,正確名稱是「實證醫學」,又稱「循證醫學」,但「證據」兩字更貼近民心,胡適說過: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,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,人啊!千千萬萬,不要口出狂言,膽敢說有十分證據。3040年來,敲鑼打鼓,喊得震天價響,結果呢?鑼不敲,鼓不打,喊聲也逐漸消聲匿跡,除了新鮮感消失,統計學的攪和,讓人覺醒,縱然是實證醫學,醫學沒有千真萬確的,不是百分百的。

除了統計的效度、信度等問題,還有自然的、人為的造假,即使證據醫學,又能相信幾分?不僅如此,醫師心中的搖擺,更佔了極大的部分。醫師不是庸醫,書不是白唸的,是社會的菁英,他心中明白得很,比病患明白千萬倍,但有多少比例的醫師,把正義擺中間?也可能五十步笑百步罷了,我不敢說,免得成了醫界眾人標靶,萬矢矢之。說難聽點,不是庸醫,而是業績考量的錢醫。醫師會是救苦救難的菩薩,也可能是戕害身心靈的惡魔,因醫師也是人,他會搖擺。

我最欣賞的某位醫師,開刀前,會用紙和筆,仔細畫圖,在護理站櫃檯上,或病床邊,告訴患者和家屬,開刀的過程和方法,也告知成功率、失敗率,若失敗了,會有哪些後果和因應方法。然而,這種醫師鳳毛麟角啊!開刀成功讓人高興,但失敗的案例也不少,尤其腰椎手術,我見多了。門診看過,僅是坐骨神經痛,打鋼釘、拔鋼釘、再打鋼釘,一年內開三次刀,搞到痛到無法走路,痛不欲生。主刀醫師僅丟下一句話:原因是粘連,轉診台大吧。台大醫師說,先手術拔除所有鋼釘,以觀後效,再決定下一步如何處置。病患嚇死了。

盡信書,不如無書;盡信醫師,不如無醫師?不可能,人有病痛,還是要找醫師,醫師是不能缺少的「行業」,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,醫師也是百工之一,他不是神,不要崇拜偶像般的崇拜醫師,但如何相信醫師的話?這是很大的課題。你患了失眠,醫師開了安眠藥,你習慣又成癮,醫師害了你,難怪食藥署把安眠藥列入管制。你患了關節、筋膜、神經痛,醫師開了止痛藥,你習慣了止痛藥過日子,醫師害了你,難怪健保卡把各類止痛藥列入稽核。

我當了20年公職,公共衛生醫師,也是從事防疫的醫師,我會跳出臨床醫師的立場,用更廣的面向看醫師,不是製造對立,而是苦口婆心,愛之深、責之切的說話:醫師們,不要自負,不要眼高於頂,離開學校,進入社會,也僅是百工之一而已,應該如基層公職人員般,戰戰兢兢、犧牲奉獻的精神,面對每一位病患,否則會身敗名裂,悔不當初。

對於病患呢?我也是苦口婆心奉勸,除非必要的看診,請不要浪費健保資源。據說,百分之八十、九十的看診是多餘的,我個人的感覺也是這樣,甚至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。輕微喉嚨痛,你會看醫生嗎?輕微流鼻水,你會看醫生嗎?喉嚨似乎有痰,你會看醫生嗎?小擦傷、小挫傷,你會看醫生嗎?太多了,我大半業績是這樣來的。病患來看診,不是看病,而是看依賴的,對醫生的心理依賴,醫師也要兼病患的父母兄長。精神科醫師不多,挺缺的,我必須兼精神科醫師,給病人依賴和安慰。我該高興或無奈?高興賺業績,無奈醫療資源浪費。

我是節儉小氣、刻苦耐勞的平凡人,跟普羅大眾沒兩樣,在勞工朋友、街友、乞丐面前,我不覺得高人一等,反而頭點得更低。因節儉,更懂得節省醫療資源,掛號費和部分負擔不也是錢?因小氣,不亂花錢,不吃喝玩樂,每日用心過活;因刻苦耐勞,生活以工作為重,取得人生價值,不僅工作賺錢,也辛苦勞動,以獲得身心靈安寧。當你工作、勞動,身體自然健康,不知病痛是哪樁?何須看醫生?

當你活到我這把年紀,70高齡了,你須要無事沒事找醫生嗎?追求那青春永駐、萬壽無疆嗎?看那8090歲長者坐著輪椅看診,我可憐他,同情他,他自己也說:活太老是痛苦,更是折磨,不如早點死掉。說句難聽的話,我會被罵死,要向這位網友說抱歉了,胃食道逆流是病嗎?肩膀痛是病嗎?骨質疏鬆是病嗎?總之,我人生的論點:「順其自然,不要追求醫療。」醫療是水,能載舟,也能覆舟。在我個人眼裡,覆舟多於載舟,你認為呢?人要謙卑,醫師更要謙卑,人不是神,醫師更不是神。

人不是神,醫師也不是神,但醫師比人更須要神。我不鼓吹任何宗教,當宗教唯利是圖,再也不是宗教,僅是百工之一的「行業」。這個「神」是泛稱,不單指佛陀、耶穌、穆罕默德或道教眾神,或許是無法掌控的命運之神,也可能是冥冥之中,左右你的上蒼之神、宇宙之神。神是虛幻,也是空洞,卻存在每個人心中,似乎主宰生老病死,也好似道德規範。

民國6911日,我進入彰基外科部,在美籍傳教士魏克思醫師,彰基副院長兼外科部主任,帶頭訓練下,不僅是我,所有科內醫師都一樣,刷完手,換好手術衣,所有準備動作都完成後,在下刀前一刻,一定由主刀醫師帶領全體同工,包括上刀的總醫師、住院醫師、實習醫師、刷手護士、刷手實習護生,連沒上刀的麻醉醫師、麻醉護士和流動護士,一起閉目虔誠禱告。

當下,整個開刀房靜謐無聲,僅有呼吸氣囊的手動擠壓聲,連手術縫針掉到地上都聽得見。主刀醫師雙手十指緊扣,用英文朗誦禱告詞,翻成中文,大意是:「病患罹患某某疾病,必須進行某某手術,請慈悲博愛的神,帶領我們的手,順利成功完成手術,以上奉主耶穌的名,阿門。」這是千篇一律的儀式和動作,不管你信仰何宗教,信奉佛教、道教的主刀醫師,照樣行禮如儀,連短暫支援的台大醫師、日本醫師,也是入鄉隨俗。

當我離開彰基,來到地區型醫院當外科主治醫師,不再是教會醫院,我仍維持著這個習慣,病患進開刀房,搬上手術台,上了麻醉,不管是闌尾炎的小手術,還是胃出血、胃穿孔的大手術,我必然閉目禱告,向耶穌祈求手術平安順利。這不是習慣,而是一種信念,用千百萬虔誠的心,寧願奉獻一切,懇求神明保佑,一切順遂平安。手術有百分百成功的嗎?台大、榮總、長庚,有哪位醫師敢打包票?沒有!神仙打鼓有時錯,腳步踏錯誰人無,神仙都會犯錯,何況人類?因為醫師也會犯錯,除了戰戰兢兢外,只好祈求和禱告了。

廢話少說,繼續掰下去,眾人會不耐煩,要口出穢言了。言歸正傳,回頭來說胃藥與骨質疏鬆。從網友留言,可確認他(她)不是醫事人員。在醫界,8431日,全民健保實施,從實施前的紙本病歷,以至實施後的電子病歷,醫師開處方,全都用英文,絕不會使用中文,包括針劑、口服藥等,全都是英文。為何不用中文,不要罵醫師崇洋,忘祖背宗,且不提傳統,主要是書寫速度的問題,英文會比中文快上好幾倍。手寫時,中文筆畫太多,寫到手軟;電腦輸入時,中文同音字多又煩,挑選到眼花。上述兩點,是中文速度比不上英文之原因。

若有患者問我,「胃必朗」、「得喜胃通」是什麽藥?很抱歉,我第一時間的回答肯定是「不知道」。若從藥品名稱來看,我會猜胃藥,跟胃病有關的胃藥,但真正的療效和藥理作用等,我真的不知道。醫界之間的溝通,也是用英文藥名,若有人用中文藥名,必然無法溝通,對方肯定非醫界同仁。醫師也是升斗小民,也要養家糊口,同是百工之一,世界大同,不應有排它性,但診斷、檢驗、病名、藥名等,無一不是英文,明顯地有專業的排它性。

藥品種類繁多,不比天上星星少,達數千上萬種,且隨時更迭輪替,加上不同廠牌,相同成分有不同藥名,所謂的商品名,總數當然上看數萬種,多如牛毛,窮一生之力,也無法完全背誦和了解,如果連中文藥名也要背誦,要花上了雙倍,甚至數倍的精力,簡直刁難醫師,要置醫師於死地。所以,每位醫師依照個人的專長,所了解的藥品僅數百種,若是常用的,也不過數十種或上百種而已。

至於我呢?已高齡70,雖沒有老年癡呆,但從小至大,資質平庸,平凡中的平凡,即使常被稱呼「聰明又賢能」,卻不那麼聰明,智商可能是下段班,至多勉強維持中段班吧。我所認識的藥物不多,尤其是較不學無術的外科體系,所知道的就是那幾種,不外抗生素、消炎藥、止痛藥等,還有的,就是感冒藥、胃腸藥罷了。因已不開刀,人老沒體力,我成了看感冒和腸胃炎的專科醫師了。遇上診所新進藥物,我不僅要背誦藥名,了解用途、藥理作用外,也要記得藥物代碼,否則電子病歷上,開不出藥來,醫師開不出藥,可糗大了,以致,我身邊隨時放診所的藥物代碼小手冊,否則下不了台。年紀大了,腦袋能裝的東西,只會少,不會多了。你也如此嗎?

有不少網友,看了我貼上網路的文章,以為我多行,多了不起,是難得一見的名醫、能醫,紛紛來信問我:公職退休後,重回臨床,目前在哪裡執業?我能怎樣回答?彰化某偏僻鄉間,小診所的小醫師。若是小毛病,不用來找我,住家附近診所醫師即可,既然是小毛病,最好不要看診,免得浪費健保資源。如果是大毛病,我看不了,也治不了,只會轉診大醫院,我賺了健保500元轉診費,卻害你舟車勞頓,時間和金錢的浪費,是500元的好幾倍,我於心不忍,且讓你誤會我好財。

不要找我看診,我沒那麼了不起,我只會出一張嘴,東拉西扯罷了!不,我口才很爛,沉默寡言,一個嘴巴咬一個舌頭,我僅是文筆亂蓋而已,並且,只會看感冒、腹瀉、疼痛的醫師而已,再也不動刀的外科醫師。如果是諮詢,網路通訊即可,不必親自跑一趟鄉下。醫學中心、地區醫院、診所,我都待過,我是醫師,醫師跟醫師,背景相同,思維類似,兩方心知肚明,彼此可以看透對方心裡在想什麽,我可以給檯面上和檯面下的建議。

關於藥品英文名,有百科全書可查,感謝陳長安編著「常用藥物治療手冊」,不是手冊,是厚厚一本,近兩千頁的大部頭書,幾乎每年改版,齊全、方便、好用,每家醫療機構必備的一本書。若在醫院,必然是每層樓護理站和醫研室,不可或缺的一本書。我看診的診察桌上,就有一本,幾乎每天必翻。至於中文藥名?沒有任何治療手冊可查,徒呼負負!還好,近幾年,有智慧型手機,可隨時上網搜尋,否則雞同鴨講,天南地北說不上嘴。看診時,可以隨便掏出手機嗎?可能被病患罵死。大部頭治療手冊,是博覽群書,飽學之士;滑動手機,給病人的印象是,玩手機,不學無術呢。

「得喜胃通」上網搜尋結果,才知道是Dexilant,然後,再回頭看紙本的治療手冊。沒辦法,70歲老頭子,自小養成的習慣,看紙本的,總覺得適應些、舒服些,重回年輕時的歲月。若病人能說出中文藥名,還有辦法比手畫腳溝通一番,假使英文名、中文名都沒有,會讓人抓狂,最先抓狂的是病人,我只能一臉無辜,絕不能一臉茫然,否則病人會翻臉,當場罵人「當什麽醫生」!

在門診,不少見這種下菜單的病患:「吳醫師,一顆紅色的、長條形的胃藥,吃起來效果較好,請開這種藥給我。」「吳醫師,那顆黃色的、橢圓形的止痛藥,吃了會胃痛,能開另一種綠色的止痛藥給我嗎?」天啊!啥紅色的、黃色的、綠色的?又不是路口的紅綠燈。我不是藥師,每天和藥品為伍,我從不知道藥品長什麽樣,看來,我也要背誦藥品的外型了。此刻,怎麼辦?只好半猜半測,或回溯先前看診病歷,這是電子病歷的優點,然後打電話,向藥師請教確認,才能下得了台,否則,病人沒拿到他想要的藥,又是臭臉相向。病人是衣食父母,自己也老大不小了,人生的暮年,還有什麽可計較的?

「胃藥」是統稱,是廣義的,依據常用藥物治療手冊的分類,作用在胃腸道的藥物可以分成以下六大類:制酸劑和抗發脹劑、消化性潰瘍癒合劑、解痙劑、消化劑和利膽劑、瀉劑和抗腹瀉劑、催吐劑和止吐劑。肝臟會分泌膽汁,也算胃腸道系統,故有「肝疪護劑」。以下是題外話,何謂「疪」?疪音同「庇」,康熙字典有以下解釋:一、腳冷溼病。二、與庇同,魂靈有所依庇。三、或作痹,風濕引起的病。建議陳長安藥師,下次改版時,將「肝疪護劑」改為「肝庇護劑」,簡單易懂。

胰臟有一半類似肝臟,屬內分泌系統,亦屬外分泌系統,胰臟的外分泌液,經胰管,流經奧狄氏總膽管括約肌,再流入十二指腸,跟肝臟沒兩樣,也一半算胃腸道系統,但藥物治療手冊沒有「胰庇護劑」,為何?大抵胰臟被認定為內分泌腺體,重點在糖尿病的治療,其實,在酒癮君子中,急性胰臟炎和慢性胰臟炎,是相當常見的,怎沒藥廠推廣「胰庇護劑」?我猜,酒中仙之人,酒裡翻滾,惟酒是命根,有酒天天醉,哪管什麽庇護劑?藥廠沒利潤啦。不像骨質疏鬆治療劑,在藥商、醫師、營養師、健康名嘴、媒體等,有意無意鼓吹宣導下,骨質疏鬆成了健康之毒,結果,肥了藥廠荷包,瘦了大眾阮囊。骨質疏鬆不是毒,危言聳聽才真的毒。

胃必朗,綠色圓形錠劑,永信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,歸類在制酸劑和抗發脹劑,屬複方藥,主要成分共七種,蠻複雜的。食藥署登記的適應症,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、胃痛、胃酸過多、胃痙攣、胃炎。因胃必朗是制酸劑,故能治胃酸過多,以及胃酸過多引發的胃、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炎。其實,胃必朗也是解痙劑,此牽涉自律神經調控,後面會提到,所以能治胃痛和胃痙攣。

胃必朗,健保價一顆1.5元,自費價則是2.0元上下,醫師或藥師要養家糊口,自然要向病患賺價差,大致上,說得過去。胃藥一顆1.5元,算便宜嗎?還是太貴了?看何種藥,不能一概而論。

三十年前,一顆胃藥大多一角、兩角的,甚至一角不到,簡直是可有可無的味素藥,但時代進步了,藥物品質提升了,成分精緻了,加上物價逐年上漲,自然水漲船高。早期,健保藥價黑洞怎麼來的?一年黑洞可達多少?健保藥費逐年提升,971235億、981300億、991235億,當年估計藥價差額在25%左右,也就是藥價黑洞,每年有300億。有人,甚至估計一年500億呢!

檯面上,藥廠賣一罐藥,1000顆,1000元,等於一顆1元;但檯面下,買一罐贈送一罐、兩罐、三罐,甚至十罐,跟醫院採購量和議價能力有關,這是醫院內部的祕密,外人無從知曉。結果呢?若是藥廠附贈九罐,換算下來,一顆藥僅0.1元,醫院卻向健保署申報1元,0.1元變成1元,醫院平白淨賺0.9元,醫院大賺,錢飛也似地入醫院口袋,健保署當然虧大了,投保大眾也虧大了。多年來,健保署積極出招,主動猛砍藥價或議價,108年健保藥費1678.3億,還會有藥價黑洞嗎?很敏感和複雜的議題,我無法回答。據說,不少國外知名大廠,逐步放棄台灣的市場,「渾蛋!價錢竟然壓這麼低!老子寧願放棄,不屑賺這個錢,不陪你們台灣玩了!」這又是另一個議題,台灣學名藥品質永遠低於原廠藥嗎?又是扶不起的阿斗嗎?(109918日完稿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