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酒言歡能幾回:(四十六)小腦栓塞吞嚥難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吳聰賢醫師

唐崔顥:「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餘黃鶴樓。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雲千載空悠悠。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日暮鄉關何處是,煙波江上使人愁。」

女人把我當成自己家人,在大庭廣眾之下投懷送抱,依依不捨緊握我的手,似乎,情也深,意也切,單隔一層薄透的紗!但又如何?我不會裝模作樣,也不會矯揉造作,只能裝聾作啞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關緊門窗,緊閉門扉,捆綁和壓抑自己的感情,不透光,也不滲風,直等悠悠百年後,啃噬那不忍和遺憾,「往事成雲煙,對不起,我錯了!」因為,有三點理由,令我作繭自縛,幾近折磨的自虐,也不敢越雷池一步。

第一點理由,我高齡60,對方40上下,兩人相差20歲,我是老頭子一個,老態龍鍾,髮蒼齒搖,步履蹣珊,能幹出什麽好事?而對方可是虎狼之年,年齡不對等,我能給對方什麽?一絲半縷保證也沒,說難聽點,我只是自曝其短,無端糟蹋人而已!我何必如此自私自利?「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,小人反是」,以她的條件,應該可以找到更適合的對象,幸福美滿的對象,只是時機未到,緣份未到。這是我個人的自制。

或許,你要反駁:「太狹隘了!太噁心了!太故步自封了!太不倫不類了!男女的感情,豈僅只魚水之歡?床笫之私?房中之事?老少配又如何?她是你的紅顏知己,你是她的藍顏知己,也能互相契合,成為莫逆之交啊!」哇!啥老少配?怪老頭,怪叔叔,才是噁心呢!自我安慰,自我美化,簡直是下三濫、下九流!我反問一句話:「男女有純友誼嗎?」沒有!縱然兩人都已年近古稀,七老八十的,行將就木的,還會摸摸茶,這就是阿公店的由來!啥紅粉佳人?根本是糟蹋人,糟蹋人性!

第二點理由,我自幼膽小怕事,膽小如鼠,畏首畏尾,縮頭縮腦,只會隨著既定軌跡行走,做事謹小慎微,跟兔子屬性很契合,這種驚天動地,轟轟烈烈,千夫所指,萬民唾棄的不倫戀,即使向天公借十個膽,還是向撒旦借百個膽,我也做不來!不是做不來,而是不敢做!你是不是要說我:「只有色心,沒有色膽,成不了事。」還是要說我:「只會玩暗戀,搞曖昧,沒曉路用。」沒勇氣,不敢真槍實彈,捅破男人和女人間那層窗戶紙!這是我個人的無能。

自幼至今,我膽怯無能,這是事實,這是我的人格,也是我的個性,難道受什麽外在制約?例如,受神明制約嗎?舉頭三尺有神明,不畏人知,畏己知;人可欺,天不可欺?不是!還是,受天地神祇制約嗎?仰不愧天,俯不怍地,順天意,順天命,與世無爭,安然若素,隨遇而安?也不是!應該說,受我阿母制約,她常在我耳邊耳提面命,「人要老實,不要做虧心事!」如果,我接受了妹的情意,這是害人,更是誤人,豈非做了虧心事?午夜夢迴,良心不安,難以原諒自己。我從不或忘先母的教誨。

第三點理由,我是有婦之夫,我尊重婚姻,婚外情是婚姻最大殺手,可以瞬間毀掉婚姻,婚姻沒了,覆巢之下無完卵,家庭還能存在嗎?分崩離析了,老婆走了,孩子也走了,避風港也遠了,這個代價有多高?恁誰也難承受!我不僅尊重婚姻,也尊重老婆,亦尊重孩子,她們都是我人生旅途的寶貝,千金不換,萬金不賣,都值得我珍惜!這是我個人對婚姻的珍惜。

對婚姻的珍惜,不也是我個人的自私?我有婚姻,她沒有婚姻,為了保護我的婚姻,為了自私自利,我只好裝聾作啞,無視她的情意。外遇是婚姻最大殺手,你應知道,例如,乒乓球界台日聯姻,江宏傑和福原愛,兩人婚姻生變,鬧得滿城風雨,令人唏噓,讓人遺憾,起因是女的似有外遇!「愛到卡慘死」,不僅愛到深處無怨尤,甚且,不顧一切,勇往直前,不顧生死,義無反顧,婚姻即將分崩離析,家人形同陌路,各奔東西,也在所不惜!如果是你,你會如此一意孤行嗎?

看完上述三點理由,你還會罵我笨蛋、白癡、呆頭鵝、不解風情嗎?你反而要稱讚我:「好樣的,有骨氣,不僅正人君子,人格崇高偉大,且有自制力,面對誘惑、男女情色,能自我管理,自我控制,不會踏出錯誤的一步,算是一等一的將才,值得欽佩。」或許,你會暗地裡,低聲揶揄我:「傻瓜!難道偷吃一、兩次也不會!一、兩次又不會死人!」請問如何偷吃一、兩次?還請多指教!天雷勾動地火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都已火燒埔了,連打火兄弟也打不熄了,豈能只偷吃一、兩次?肯定是上百次、上千次呢!開玩笑,有如野狗交合,扒都扒不開,拆也拆不開,哪會只偷吃一、兩次!算了,人生道路,自我抉擇,個人業障,自己承擔,自作孽,不可活。你說呢?

廢話少說,話休細繁,話題重回我學弟身上。他住進內科加護病房第4天,接受了核磁共振檢查,確診是缺血性腦中風,不是出血性腦中風,不是腦溢血,應屬於血栓性腦中風,而非梗塞性腦中風。腦中風部位在哪裡?不在大腦,也不在腦幹,卻是小腦,小腦中風似乎沒有那麼多見。核磁共振顯示,小腦中心位置,出現楔狀影像強度降低的情形,也就是影像色相較黑,與腦溢血的色白,剛好相反。

不管是一般的X光片,還是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,影像的解讀大抵類似,影像強度高,呈現白色;影像強度低,則是黑色。當我在門診,幫患者照了胸部X光,從電腦拉出數位X光片時,白色影像最能引起患者注意,黑色影像則不會,患者害怕長腫瘤,依他們的認知,白色的是腫瘤,所以會問:「醫生啊,中央部位,白白的一大片是什麽?」是心臟,心臟是實體的,影像強度高,呈現白色;但周邊的左右兩肺臟,則呈現黑色的,因影像強度弱。為何影像強度弱?因肺臟裡頭充滿空氣,不是實體器官,X光通透性高,故影像強度弱。

在門診,常遇見小車禍或小外傷的患者,韌帶、肌腱、筋膜拉傷或扭傷,皮膚、肌肉挫傷腫脹或瘀青,要求照X光檢查,我必得費盡口舌解釋,X光只能照骨頭,骨頭以外的柔軟組織,即使是軟骨,也照不出來,照了等於白照,無助於診斷,反浪費健保資源,也無端接受X光暴露。但遇上強硬又固執的患者,不聽勸,還惡言相向,「沒照X光,怎知道骨頭沒有斷掉!」橫眉豎目,連拳頭都已握緊了,挺嚇人的。他們總認為,我花健保的,屬公家的,又不是花你家的,不照白不照!

避免產生紛爭,病患口出穢言,甚至動粗,我大抵會妥協,逆來順受,委屈求全,低聲下氣,委屈自己,雖明知X光檢查結果,必然是正常,仍開出X光檢查單。不過,內心直想著,如果,不幸被健保署抽審到,陰性的X光檢查太多,可能被核刪,甚至幾十倍回推,賠了夫人又折兵,只好,病歷寫詳細些,也難免誇大病情,把一分病情,寫成三分,方便未來,向健保署提出申覆時,有更多資料可寫,減少核刪。

四肢或軀幹小外傷,患者或家屬會主動要求照X光,至於頭部外傷的,不管是否腦震盪,還是撕裂傷或血腫,幾乎不會要求照頭顱X光,一百個難得碰上一個,除非新手媽媽,低年級國小學童,跟同學嬉戲,不小心從樓梯跌下來,後腦勺撞出一個包,媽媽緊張得很,心慌意亂,「醫生啊!要不要緊啊!學校校護說,要注意是否腦震盪,要帶去看醫生!醫生啊!會不會腦震盪?」醫生哪會腦震盪?是要當心小孩腦震盪。家長亂了方寸,受驚嚇,不明就裡,才會要求照頭顱X光。

其實,照頭顱X光,對腦震盪或顱內出血之診斷,沒有一分一毫幫助,價值等於零,因X光射線量能有限,會被頭顱擋下來,穿透不進頭骨,看不到裡頭大腦或小腦細微變化,除非頭顱骨折,有裂痕或凹陷,X光就看得到頭骨骨折,這是X光唯一效用。但是,若頭顱達到骨折程度,此頭部外傷肯定挺嚴重的,可能意識要昏迷了,甚至已昏迷了,病患早由119,直接送進大醫院急診室了,不會慢條斯理,好整以暇地,由家屬陪著,跑來診所看診的。

今人,為何不會要求照頭顱X光?因醫療科技進步,眾人知識也跟著長進,都知道頭部外傷,須靠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,照X光是沒用的,但昔日則不是如此。民國69、70年代,我在彰基外科,每回輪值,遇上頭部外傷患者,不假思索,想也不想,我必然常規地,直接做頭顱X光檢查,因當年,不但沒有核磁共振檢查,更沒有電腦斷層掃瞄,唯一的,就只有X光,若不聊備一格地照X光,不幸地,真遇上顱內出血,我會難以自圓其說,可能惹上醫療糾紛!家屬會藉機吵鬧:「因醫生沒有照X光,以致顱內出血沒有早期發現,這是醫生的過失,醫生誤診,醫生要負起責任!我要告死醫生!」

在門診,遇過不少頭部外傷的患者,常見原因如下:在浴室滑倒,撞到後腦勺;半夜上廁所絆倒,撞到額頭;重金屬東西掉下來,打到頭頂;預備站起來,不慎頭頂撞到桌角;場邊看打球,不小心被籃球打到頭等等,不管是否有外傷或血腫塊,家屬不會要求照頭顱X光,但會要求打「顧腦針」。何為「顧腦針」?有這種針劑嗎?各大小醫院或診所,都會虛晃一遭,隨便打一針,有打就是了,虛應故事,應付了事,家屬心安,醫師更心安。

打了什麽「顧腦針」?百分之九十九點九,都是打類固醇,所謂的美國仙丹。類固醇成本低,一安瓿僅幾塊錢或幾十塊錢,卻向病患收費200、300元,一本萬利。打了顧腦針,家屬心安了,家屬滿意了,醫師也滿意了, 因幫醫師創造了業績。

類固醇有效嗎?可以治療或預防腦震盪、腦挫傷嗎?可以預防顱內出血嗎?天曉得!要看病況啦!極大部分頭部外傷,根本不用類固醇,用了也是白用。商人為了賺錢,講話有話術;醫師也要養家糊口,甚且炒股票和炒房產,講話照樣有話術,「顧腦針」就是話術。總之,說難聽點,大家都是「騙吃、騙喝」,混口飯吃罷了。還好的,醫師不會騙色,除非騙自家的護士小姐。

頭部外傷,如何處置?打顧腦針?給顧腦藥?笑話一則!顧腦針藥都是騙人的話術,不要被醫師誤導,而是觀察!觀察什麽?觀察昏迷指數!若患者急診室留觀,或一般病房住院,甚至加護病房住院,護士小姐首要工作,就是時刻地,謹慎地,紀錄他的昏迷指數。前幾回,已介紹過昏迷指數,可以回頭再次複習,昏迷指數值得你念茲在茲。所以,在診間,當打完顧腦針後,我仍會交代家屬幾句話,這是醫德,也是防範醫療糾紛,免得家屬告我「未盡到告知義務」,會惹上一堆麻煩,法院走不完。

我會慎重地交代家屬:「注意患者意識,如果意識不清或混亂,或頭痛,或嘔吐,都要緊急送大醫院;至於半夜,每2、3小時,甚至1、2小時,叫醒他,如果叫不醒,也照樣送大醫院。」若患者獨自就醫,我也會交代他,回家後,記得告訴家人,有頭部外傷,要觀察他的意識。假使,我沒盡到告知義務,患者半夜昏迷,死於硬腦膜外出血,家屬會不會告我?肯定會告到我死!法官會站在哪一邊?偏向家屬,還是偏向醫師,看司法判例,似乎沒有定論,雖不至於「有錢判生,無錢判死」,但法官心中那把尺,難保不受外在因素影響。總之,當醫師的,尤其沉默寡言、守口如瓶的我,仍須多講幾句話,以保平安。

在我診間,我最同情那些國小低年級小女生,在操場玩耍,被同學推了一把,往後仰跌倒,頭撞到PU跑道,沒有撕裂傷,只是輕微挫傷紅腫,在媽媽逼迫下,嚇得要命,哭哭啼啼地,硬被護士阿姨強力抓著,施打顧腦針!類固醇可靜脈注射,也可肌肉注射,但肌肉注射反應激烈,局部肌膚極端疼痛,因小女生怕打針,靜脈注射不方便,須多人又抓又綁的,只好採行肌肉注射,一下子解決。好可憐的小女生,這一針打下去,可能一輩子,再也不敢上操場了,看到PU跑道,就要屁滾尿流了!年輕的媽媽啊!請記得,勇敢地,堅決地向醫師表白:「我家小女生,不用打顧腦針!」

我學弟,被送進彰基急診室,第一天,就照了電腦斷層掃瞄,沒看到白色斑塊,不是腦溢血;住進內科加護病房後,第四天,照了核磁共振檢查,證實是小腦栓塞,心上一顆大石頭卸了下來。由於病情穩定,昏迷指數15分,兩邊肢體肌力,從1分、2分,逐漸上看2分、3分,加上其他生命跡象也穩定,第五天,就離開加護病房,轉入一般病房。應我學弟要求,醫師拔除了他的鼻胃管,但仍保留導尿管。因他有良性攝護腺肥大問題,怕解尿有困難,若重插導尿管,可能又要插得血淋淋的,多嚇人啊!而且,他肌力不夠,無法下床,上不了廁所,也只能繼續插導尿管了。

然而,連他自己也想不透,小腦栓塞怎會引發吞嚥困難?拔除鼻胃管壞大事了!經過口腔、舌頭、咽喉、聲帶,從嘴巴到食道,短短十幾公分,吞嚥瞬間,也不過半秒、一秒的,沒想到竟然卡關了。他發現,喝牛奶嗆到,喝果汁嗆到,吃布丁嗆到,吃果凍亦嗆到,均嗆到肺部,也引發後續的吸入性肺炎,惡寒、發燒和咳嗽,不得不重新轉入加護病房,不僅插鼻胃管,也插氣管內管,以方便抽膿痰,以致,加護病房多住了近一個禮拜,大量使用抗生素。因有糖尿病痼疾,抵抗力、免疫力均差,使用了二線抗生素,還用了三種抗生素,簡直九死一生!

小腦有哪些功能?一般人不清楚,醫事人員照樣不清楚,不要說一般的臨床醫師,即使神經內科醫師,仍有不清楚的地方,因小腦一些反射性的功能,目前醫學科技,還無法完全釐清。以我學弟或我的醫學程度,僅知小腦牽涉肌肉協調和身體平衡,至於影響吞嚥功能、降低講話能力、減弱肢體肌力等,已超出我的知識水平,力有未逮。彰基時代,我輪值腦神經外科時,我學習的第一堂課,開宗明義是昏迷指數,從最低分3到滿分15,要懂得如何計算;第二堂課,則是小腦功能檢測,以判定小腦是否有病變,如小腦中風、小腦栓塞和小腦腫瘤等。

小腦功能檢測,主要有兩項。第一項,摸鼻子檢測:要患者抬高右手臂,然後伸直,再用右手食指,回轉過來,摸自己的鼻子,對正常人來說,易如反掌,有如探囊取物,不管張開眼睛,或緊閉眼睛,都能快速且輕易地,不花半秒鐘,甚至十分之一秒鐘,就能摸到自己的鼻子。但對患者來說,這個動作比登天還難,即使張開眼睛,也必然跌跌撞撞地,經過無數次修正和矯正,可能花上半分鐘、一分鐘的,才勉強摸到自己鼻子。若是閉緊眼睛,極可能摸了老半天,嘗試再嘗試,努力又努力,也摸不到自己的鼻子。

第二項,走直線檢測:在病房走道地上,用紅色或黑色粉筆,劃出一條直線,不用很長,約3、4米長即可;或用各種顏色的膠帶,比如紅色或黃色,在地上貼出一條直線,然後要患者沿著直線走路。對正常人來說,簡直是舉手之勞,十拿九穩,穩操勝券,順風順水地,嘻嘻哈哈地,很快速且輕易地走完直線,花不上兩、三秒鐘。但對患者來說,簡直要他的命,不如叫他撞牆去,因患者不僅踩不住直線,身體還搖搖晃晃,左傾右斜,停頓再停頓地,走不成一直線,甚且半途絆倒或摔跤,永遠也走不到終點。

上述檢測,就是檢查小腦功能,包括肌肉協調和身體平衡,因小腦病變,失去協調功能,失去平衡功能,以致摸不到鼻子,走不出一直線,常須靠視神經的視覺功能來輔助,反覆修正和矯正,才能勉強達成。至於吞嚥功能呢?得過且過,不學無術的我,想也沒想過!每一位醫學生,都知道人體有12對腦神經,每試必考,為了成績,拼死拼活也要記牢,甚至有口訣出現,方便背誦,也就是中國大陸所說的順口溜。可惜的是,我死記了50年,很慚愧,至今,丟三落四,仍背不完全。

腦神經有12對,包括:第一對嗅神經、第二對視神經、第三對動眼神經、第四對滑車神經、第五對三叉神經、第六對外旋神經、第七對顏面神經、第八對前庭耳蝸神經、第九對舌咽神經、第十對迷走神經、第十一對副神經、第十二對舌下神經等,有的是感覺神經,有的是運動神經,也有感覺和運動的混合神經,雖同屬於末梢神經,卻與來自脊髓的末梢神經不同,腦神經不是來自脊髓,而是來自大腦,前面2對腦神經發源自間腦,後面10對腦神經分別發源於中腦、橋腦和延腦(亦稱延髓),中腦、橋腦和延腦,三者合稱腦幹,因來自大腦,故稱腦神經。注意!這12對腦神經,沒有一對發源於小腦。

我學弟說:當他發生吞嚥困難,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時,他很迷惘,無法想像,奇怪!小腦功能跟肌肉協調和身體平衡有關,小腦中風怎扯上吞嚥困難?他不信邪,特別搜尋了資料,相關資料也證實了他的想法。跟吞嚥功能有關的神經,包括第五、第七、第九、第十、第十一、第十二對腦神經,以及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對頸椎神經等,完全沒提到小腦啊!然而,事實擺在眼前,小腦栓塞確實引發吞嚥困難,這是個人學識淺薄、孤陋寡聞之故!目前,已知小腦功能牽涉吞嚥反射,至於機轉為何?太深奧,非我所能了解,我不知道!且甚多仍處渾沌中,科學尚不明。不要小看吞嚥動作,它是自主運動,也是反射運動,例如,吃飯吞嚥,是自主運動;夜間吞嚥口水,是反射動作。你見過半夜被自己口水嗆到,因而驚醒的人嗎?

古人說「久病成良醫」,還真有點道理,例如,在我門診,我開出某類藥物,當病人回診時,我常會問他藥效如何?服藥的人是病人,藥效好或壞,是否有副作用或併發症,病人最清楚,病人不僅成良醫,也成了醫師的老師。神農氏嘗百草,難怪成了中華農業和醫藥鼻祖,尤其醫藥,不能閉門造車的。因我學弟罹患小腦中風,從自己身體,應證了小腦功能,長了知識,而我呢?也因他不藏私,鉅細靡遺相告,我也跟著長知識。醫學的進步,不單靠先知先覺,有時,還靠後知後覺呢!因小腦中心部位栓塞,引發相關臨床症狀,從臨床症狀,再回推小腦的功能,這不就是後知後覺?

小腦功能,不單控制肌肉協調和身體平衡,也不單控制吞嚥反射功能,還包括不少其他功能呢!例如,講話功能、肢體肌力等。我再復述一次,我學弟小腦栓塞當下,他出現了哪些症狀?他人跌到床下,意識是清楚的,但講不出話,有如夢魘般,無法發出聲音來,連急診護士來值班室門口敲門,通知他有急診時,他急著想回應,也急著想呼救,卻完全辦不到,好像聲帶或喉頭,被某東西堵住,或被某東西卡死了,完全密封了。這代表小腦,也包括了講話功能。

我學弟躺在地上,無法講話,無法起身,無法翻身,也無法挪動身體,四肢幾乎接近癱瘓,他後來如何呼救?經過他勉力掙扎,他發現下肢肌力很差,完全無法挪動,肌力幾乎等於零,但上肢稍好,尤其是右手,情急之下,他挪動右手,抓起床邊自己的皮鞋,敲打地板,護士小姐才知道他在值班室裡頭,可能人出了意外。這代表小腦功能,也包括了肌力,沒了肌力,縱然有良好的肌肉協調和身體平衡,照樣使不上力,空留遺憾。

何為「肌力(muscle power)」?這是我在彰基外科住院醫師時代,於腦神經外科,所學的第三堂課,就是肌肉的收縮力量,常跟「昏迷指數」同時測量,並紀錄在病歷上,也跟昏迷指數一樣,同樣以指數呈現,似乎應稱為「肌力指數」。昏迷指數是3分至15分,而肌力指數則是0分至5分。肌力指數較合乎平常人習慣,沒有肌肉收縮力,用0分來表示,不像昏迷指數,雖然病人沒有反應,仍給1分,兩者立足點不同,以致造成一般人的誤解,總認為昏迷指數,還有比3分更低的分數,如2分、1分和0分。這種誤解,容易讓家屬誤判,導致天人永隔。

肌力指數的判定,我採取反方向解釋,從最高分的5分,依序說明到,最低分的0分。5分:正常且健康人的肌力,可抵抗重力,也可抵抗外力。檢查上肢時,我習慣要病人抬起手來,然後,我跟他握手,我在手上施加壓力,且要他也施加壓力,用力回握我的手,若兩人力道相當,我就給5分。檢查下肢時,我要病人抬起腳來,我站病人床尾,用手掌扣住他的腳底,然後,要他用力蹬我的手,從蹬的力道,若接近正常,我則給5分。

4分:可抵抗重力,但僅能部分抵抗外力。如同上面測試,上肢檢查,從病人回握我手的力道,不管力道大小,只要比常人差些,我就給4分。一般成年男性握力正常範圍是43.5-49.5公斤,女性則是27-31公斤,也就是低於43.5公斤或27公斤,就是4分,沒有4.1分或4.9分的小數點分數。下肢檢查,若病人蹬的力道稍差,就是4分,不會因蹬的力道稍弱、小弱、中弱或極弱,而有4.1至4.9的小數點分數。

3分:可對抗重力,但無法對抗外力。上肢檢查,我要病人抬起手來,他可以依照吩咐,把手抬起來,且停在半空中,表示他上肢可對抗重力,但我輕拍他的手,他的手撐不住,即刻往下掉,掉到病床上,表示他上肢無法抵抗外力,我就給他3分。下肢檢查,我要病人抬起腳來,他可以依照指令,把腳抬起來,且停在半空中,表示他下肢可對抗重力,但我輕拍他的腳,他的腳撐不住,即刻往下掉,掉到病床上,表示他下肢無法抵抗外力,我給3分。跟4分一樣,沒有3.1分至3.9分的小數點分數,就是3分。

2分:無法對抗重力,但可在病床上水平、左右移動。上肢檢查,病人無法依照指令,抬起手來,手無法對抗重心引力,但手可在病床上,自由地,水平和左右移動,我給2分。下肢檢查,病人無法抬起腳來,無法對抗重力,但腳可在病床上,自由地,水平和左右移動,就只能給2分。跟4分、3分一樣,不會因移動距離短或長,就有不同的,2.1至2.9的小數點分數,統一地,只給2分,可見,這種分數測量,是籠統和概略性的,它是指數,也是指標。

1分:無法對抗重力,也無法水平、左右移動,僅有些微肌肉收縮。上肢檢查,病人無法抬手,手也無法左右移動,僅發現病人手指頭,會稍微抖動一下,或稍微收縮一下而已,我就給1分。下肢檢查,相同的情況,病人無法抬腳,腳也無法水平移動,僅發現病人腳趾頭,稍微抖動和收縮,給的分數就是1分。相同道理,有動就好,不會因1根、2根、3根或5根指頭抖動和收縮,就有1.1分至1.9分的差異。

0分:完全無肌肉抖動或收縮。觀察和檢查病人四肢,完全癱軟在病床,如同枯枝枯葉,有如死去的蚯蚓,連手指頭、腳趾頭,也一概癱軟在床,動也不動,能得到的分數,只有0分。

肌力指數的測試,上肢和下肢,重複左右交叉測試後,就可得到四組分數,分別是左上下肢和右上下肢。所以,昏迷指數只有一組數字,3分至15分中的一個數字;肌力指數則是四組數字,代表左上下肢和右上下肢,數字分別從0分至5分,此四組數字,可能相同,也可能不同,例如,左上下肢3分、3分,右上下肢5分、5分。早期,彰基時代,紙本病歷,我會用簡單線條,劃出人形,有頭、軀幹和四肢,然後在四肢,輕易標出肌力分數;然而,今日,全是電腦數位病歷,此種數字標示,只能在夢裡回味了。

小腦挺複雜的,複雜程度不下於大腦,可說不分軒輊,它竟然還牽涉吞嚥、講話、肌力等功能呢!不過,小腦中風和大腦中風,兩者對吞嚥、講話和肌力的影響程度,是有差異的。你一定看過這樣的場景,一個路人,口眼歪斜,右手肘攣縮,右半身傾斜著,跌跌撞撞地,走在馬路邊,你也知道,這個路人罹患腦中風,正在走路復健呢!你會奇怪的是,用心忍性,艱辛萬苦地,復健了3、4年,甚至將近10年了,怎都一樣,講話和走路,完全沒起色,講話照樣結結巴巴,有如外星人說話,半句也聽不懂?

不要奇怪,這種大腦中風的後遺症,還算挺輕微的,要感恩,要慶幸,還能在馬路上,一步一腳印,到處溜達,順便看風景,順便走路復健呢。在我診間,有大腦中風10幾年的老人家,左半邊癱瘓,每次來看診,都得家屬推著輪椅過來。我幫他聽診時,必須很小心,且眼明手快,免得他的口水滴到聽診器,或滴到我袖子。也有大腦中風5、6年的壯年人,由年邁又可憐的老父親,推著輪椅,每個月來就診,因吞嚥困難,必得固定時間來換鼻胃管,他不僅吞嚥困難,語言功能也受損,幾年下來,我不曾聽過他說出半句話,他比手畫腳地,用手勢告訴我門診助理,「好了!不要插太深,我會受不了!」

吉人天相,好心有好報,善心有善報,我這位學弟,他患的是小腦中風,預後比大腦中風好很多。據他說:語言功能,最先恢復;吞嚥功能,其次;肌力功能,再其次;肌肉協調和身體平衡,最慢恢復,且至今,還沒有百分百痊癒,走起路來,不再有往日雄風,少了練家子的氣勢,他是熟練武術的人,數十年如一日,每天打太極拳和耍太極劍的,今日,走路總是卡卡的,不挺順暢,且時刻擔心著,下一步是否會絆倒,還是會摔傷?

他說,講話功能最早恢復,自從離開彰基,回自家醫院復健後,語言治療師上了幾堂課,從小腦中風發生日起算,僅一個多月,講話功能幾乎完全痊癒,不會結結巴巴,也不會吞吞吐吐,反而覺得,自己講話更流順了,也覺得更有信心了,願意跟同事分享生病歷程。至於吞嚥困難呢?在彰基待了半個多月,他是插著鼻胃管辦理出院的,當然,也包括導尿管。吞嚥困難,沒有治療師,只能自己慢慢學習克服。鼻胃管共插了3個多月,在拔除前一個月,他開始訓練吞嚥動作,雖然插著鼻胃管,難受又不方便,他仍少量地,逐步地,一公撮、一公撮地喝開水,等不會嗆到了,再改成牛奶或果汁,最後改吃軟食,如布丁或果凍。

直到吃軟食,都不會嗆到後,他才拔除鼻胃管,開始自由進食。在拔除鼻胃管前一個月,他拔除了導尿管,因學弟有攝護腺肥大問題,院方給了攝護腺肥大用藥,平平順順地,不再須要插導尿管了。拔除鼻胃管後,就可以大口吃肉、大碗喝酒了嗎?當然不行!他須努力節制飲食,小口小口地,慢嚼細嚥,僅喝牛奶、吃蛋糕,偶而喝點稀飯或鹹粥,至於漢堡和牛排,他都不敢碰觸。如此戒慎恐懼地,極怕吸入性肺炎再次發作,終於,他度過了難關,第六個月後,飲食總算能正常化,可以跟平常人一般進食,但狼吞虎嚥,大塊朵頤,暴食暴飲,他絕不敢嘗試。(110年6月14日完稿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