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夢藏東平安歸:(九)天葬傳統在西藏

逐夢藏東平安歸:(九)天葬傳統在西藏
作者:吳聰賢醫師

15天西藏旅遊行,順順利利,平平安安,身心無恙地歸來後,因腦筋充塞了很多東西,雜七雜八的,幾乎要爆炸了,不吐不快,總要宣洩出來,否則會憋死人的!所以,回來隔天,我沒有多耽擱,開始馬不停蹄地,依據所見、所聞和所想,撰寫起旅遊日記來。不!不算日記,應該說是旅遊心得,或說旅遊感想,怎麼說?我不是從旅遊第1天,6月29日,一板一眼地,開始寫起,這未免太制式化,也未免太八股了,索然無味?而是從旅遊第10天,7月8日,跳躍式地,飛越式地,開始寫起,也就是說,從最有主題性的,記憶最深刻的,最宏觀,也最壯觀的,開始寫起。怎說最有主題性的?訪問街坊鄰居,若談到西藏,人們會聯想到什麼?答案太簡單了,一猜就對,無非是那世界第一高峰,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。60年前,初中地理課本,說的是聖母峰,如今中國大陸,早已正式更名為珠穆朗瑪峰,我入鄉隨俗,也跟著喊珠穆朗瑪峰。所以,西藏旅遊記,我就從珠峰開始著墨,盡情描述和落筆,豈不符合眾人所期盼?

我說的沒錯,街坊鄰居想要的是什麼?當然是珠穆朗瑪峰。若把珠穆朗瑪峰鄰近的大本營,以及附帶的絨布寺,順便帶動一下,肯定更引發眾人興奮,專心一志,集中注意力,洗耳恭聽。我彰中58同學會的重要幹部,也是此次西藏行的組成團員,他在群組裡,有如下分享:「114年7月21日,週一,19:30,本住宅社區開管理委員會,吾也是委員之一。當各委員們,知道吾從聖母峰山腳下,海拔5220公尺地方回台,竟有一半的時間,全體委員們,全神灌注,傾聽吾講述,目擊聖母峰原貌的感受實情。」有趣極了,此趟西藏行,原本口才就便給與流利的老同學,往後有更多的話題可說,尤其是聖母峰,一千零一夜也說不完。這位老同學,行動敏捷,老當益壯,一馬當先,比我還硬朗,他也在群組分享心得:「聖母峰山腳行,讓吾感觸多,證明吾無高山症。在5220公尺的山腳下,應屬終年結冰的海拔,陽光明媚,景色動人,總算讓吾親睹原貌神尊,吾做到了。」偉大之行,壯氣又驕傲的口吻,你不羨慕乎?

回到此行主題。7月8日,這天清早,我與老伴,在珠峰大本營繞行一圈,也跟著拍照存證,看到大半團員,在嚮導引領下,往大本營遠方的木棧道走去,路程蠻遠的,又上下起伏的,老伴顧慮我體力,且又背著沉重的氧氣鋼筒,我們改選擇大馬路,往前走去,走多遠算多遠。走不到5百米,就看到路邊的大指標「絨布寺」。絨布寺門口正前方斜坡,有一座藏傳佛教的大型傳統白塔,莊嚴顯眼和醒目,老伴就以白塔為背景,幫我拍了好幾張照片。藏傳佛教的白塔,造型特殊,八九不離十,一眼即能確認,它的正式名稱是覆缽式塔,又稱喇嘛塔、佛舍利塔,是藏傳寺院常見的佛塔,供崇拜之用,也用作舍利塔,也做僧人的墓塔。7月5日,參訪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;7月6日,參訪日喀則市江孜縣的白居寺;以及往後7月9日,參訪日喀則市的扎什倫布寺等,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少白塔,在寺院內到處聳立,相當莊嚴肅穆。

參訪某寺院時,佛祖、菩薩和神祇眾多,無數尊,成百上千,也許成千上萬,數也數不完;另外,也祭祀不少去世的活佛、高僧和喇嘛等,例如歷屆的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,我閒極無聊,多嘴又亂攪局,趁嚮導講解空檔,尋問我們家這位藏族嚮導:「喇嘛死後,遺體火化結束,會如何處理?會埋葬在寺院內嗎?」我早年參訪西方教堂的經驗,每間教堂的地下室,就埋葬了不少主教、大主教、教宗等高階神職人員遺體。西方的國王或王后,以及不少皇室成員,死後也都葬在教堂地下室,意思是說,永遠與神同在。咱這位嚮導很有耐心地回答,很抱歉,干擾他了,他說喇嘛等僧人圓寂後,遺體有四種處理方式,天葬、火葬、塔葬和水葬,其中一項是火葬,如果火化後,有舍利子存在,舍利子會放進白塔裡,所謂的舍利塔,永遠供奉;沒有舍利子的,也會將骨灰製成小塔,存放在寺院內,永遠長期供奉。

喇嘛等僧人圓寂,或一般藏人死亡,依據維基百科說明,遺體處理方式總共有四種。第一種,天葬,是西藏最普遍的葬禮方式,也稱為鳥葬,用於一般民眾和普通僧人,天葬師會將遺體切割成小塊,供禿鷲等鳥類啄食,以自然為伍,不留下任何遺跡。天葬是世間少見的奇風異俗,似乎僅出現在西藏,由於血腥、恐怖和殘忍,中國大陸已明文公告,禁止遊客觀賞和錄影。第二種,火葬,用於高僧、活佛等有地位的人,也是極為尊貴的喪葬禮儀之一,有舍利子的,就放進白塔供奉,沒有舍利子,僅有骨灰的,則會製成小塔供奉。第三種,塔葬,是為賢能大德、地位崇高的活佛保留遺體的葬儀,遺體經特殊處理防腐後,放入靈塔中保存,長期供奉在寺院內。第四種,水葬,通常用於經濟條件較差者,或孤寡幼童等死者,沒有錢天葬、火葬或塔葬,就直接將遺體送入河中,以供奉河神,回歸大自然。

因已參訪過多家寺院,加上嚮導沒有帶隊,我倆行單影隻的,有點害怕,不敢闖入絨布寺內,在門口雙手合掌膜拜外,只在外頭觀看幾眼。此時,見到兩位中年女性外國人,從寺院走出來,一位是西方白種人,另一位有著深褐色皮膚,應是印度人,我原本以為是,剛從寺院參訪出來的遊客,但據維基百科記載,她們似乎前一夜寄宿在寺院內,這天早上準備要離去的旅遊者。看著外國人離去,我倆也轉頭跟著離開,沒去處,只好走入木棧道,跟大家會合去了。此木棧道有兩線,一邊是去程,另一邊是回程,每邊木棧道總有7、8百米深遠,往珠峰方向延伸,好讓遊客更親近珠峰一些些。怎謂親近些?佈滿冰川的巍峨珠峰,遠在20餘公里外,不管往前再走多遠,再走多近,祂永遠近在咫尺,能讓人模擬擁抱和親吻;卻也遠在天邊,摸不著邊,也吻不上邊。後來,嚮導回頭,帶領眾人往回走,走去哪裡?走去絨布寺。在嚮導領頭下,眾人興沖沖地,包括我與老伴,人多勢眾,不落單,不害怕,也跟著進入絨布寺參訪。入內參訪啥事?還不就是,祈求菩薩保佑,平安順遂,萬事如意。

民國88年,台灣爆發921大地震,又稱集集大地震,房屋倒塌,死傷無數,那年的12月24日,耶誕節前夕,也是行憲紀念日前夕,那天的中午,約12點30分左右,阿母在午休睡夢中,意識不清,呼喊不醒,即刻送彰基急診室,電腦斷層檢查,診斷為腦幹栓塞,隔天清晨,主治醫師查房,判斷腦死,當天中午,阿母留著一口氣轉送回家,在子孫跪拜地上,泣不成聲情況下,拔管離去。因先母生前說過:「人死了一次,就很可憐了,怎能再死第二次?」我們遵守阿母遺願,以致先母採行土葬,而不採用火葬。

在先母的認知裡,人死後火葬,算是第二次死亡,照這樣的說法,西藏的天葬,是不是也算第二次死亡?火葬跟天葬相較,天葬是不是更加恐怖和殘忍?你可知道西藏所謂的天葬?你應該早有所聞,再加上上述維基百科的說明,你應該很懂得天葬了。火葬要死第二次,很可憐;天葬也要死第二次,豈能不可憐?保證你絕不會知道,絨布寺後山的斜坡,竟然牽扯了天葬呢!詳細情形,後回再敘。當然,我要額外說明的,藏族的天葬,是他們的宗教、文化、習俗和傳統,任何人,包括我,不准污衊,都應該虔誠地,尊重和接受,甚至維護。(114年7月24日完稿)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